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端午印象粽子

端午印象粽子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08 15:26:30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劉可欣

今年成都的“粽子一條街”,有能夠“一口悶”的蜜粽,也有全家人才能解決一個的“全家福”,有傳統口味的白味、鮮肉、臘肉粽子,也有創新的鮮肉照燒、鮮肉羅勒、鮮肉冬陰功粽子。這些五花八門的粽子口味讓人感歎“會玩”的同時,也讓人好奇:老成都記憶裡的粽子,是什麼樣的?

端午印象粽子(口述民俗老成都)1

楊婆婆和“尖尖粽”合影

“尖尖粽”才是成都人記憶裡的粽子

走過熱鬧的粽子一條街,來到一個拐角,這裡有一家氣氛不一樣的粽子店。在這家店鋪前,沒有各種口味的标識,沒有熱情招攬顧客的嬢嬢,隻有三位婆婆坐在門口聊天,其中一位婆婆正在不緊不慢地包着這種“尖尖角”粽子。一位婆婆介紹說,這種“尖尖角”粽子,才是老成都人熟悉的粽子。

這位婆婆姓楊,今年已經八十二歲,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成都人。楊婆婆說,以前成都人包出來的粽子,都是自己手裡的這種“尖尖粽”,但這條街上售賣的,卻大都是圓咕隆咚的嘉興粽。這是因為比起三兩下就能包好的嘉興粽,成都的“尖尖粽”一是費力,二是費時。費力,說的是粽子的包法:手握翠綠的粽葉呈漏鬥狀,舀一勺雪白的糯米放進粽葉裡,用一根筷子反複戳,盡量讓每一粒米之間的空隙變小,随後放一顆紅棗,再舀一勺糯米,用筷子再次戳緊,然後綁起來,最後剪掉粽葉多餘的部分,就會看到“尖尖角”的出現。如此一來,熟手也不過一分鐘左右能包一個。費時,說的是粽葉和材料的準備工作。

端午印象粽子(口述民俗老成都)2

可以“一口悶”的蜜粽

楊婆婆說,現在包粽子,很多人都要在糯米裡加醬油,為什麼呢?因為洗粽葉費時,但不洗幹淨就會把雪白的糯米染黑。為了“遮醜”,有些商家就會在米裡加上醬油:反正都是黑漆麻烏的,根本沒人看得出來粽葉到底有沒有洗幹淨。

楊婆婆說:“我們還是按照老傳統來的。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我的婆婆媽(四川方言,指丈夫的媽媽)告訴我,粽子有三“得”:第一“得”,是把葉子洗得幹淨,把米淘得幹淨;第二“得”,就是包得緊;第三“得”是要煮得“茸”,吃起才有口感。包得不緊,煮出來就是稀飯,‘尖尖粽’吃起來感覺不一樣,是有嚼勁的。”除了包“尖尖粽”,楊婆婆還提到,艾草、菖蒲這些“草草藥”泡腳和洗澡都是有講究的。艾草和菖蒲都須是端午節當天正午時刻采來,用來泡澡和泡腳有殺菌、祛痛、消炎的作用,菖蒲還有祛濕的功效。楊婆婆的大兒子已經六十多歲,現在還在堅持這一傳統。

端午印象粽子(口述民俗老成都)3

不同顔色的繩子标識着不種口味

老成都口味:白味和椒鹽

馬鞍社區的志願者于婆婆憶起了1993年,她剛到馬鞍東路的情形。

于婆婆說,這條街上最早開始賣粽子的人是李婆婆。李婆婆本人姓譚,因為她的丈夫姓李,便都稱她李婆婆。李婆婆當時是省建築第九公司職工宿的家屬,就住在現在的“粽香苑”中,當然,那時候還不叫“粽香苑”。李婆婆沒有收入來源,就包點粽子來賣,沒想到生意越來越好,慢慢發展成了“粽子一條街”,這個宿舍才改成了“粽香苑”的名字。1993年,于婆婆來到馬鞍東路,就是在李婆婆的攤位上學會了包粽子,“她是1988年出攤的。1993年我們來的時候,她就在包了,我還是用她的粽葉子學會的!”

于婆婆回憶道:“前些年的時候,粽子一條街多熱鬧!從全國各地來的人都有,還有外國人坐在攤位上吃!現在都是在微信上提前定好,一車一車地拉走,路上沒那麼熱鬧,但還是忙。”于婆婆說,馬鞍社區每年舉辦的包粽子大賽,就是“老成都”包的那種“尖尖粽”。最開始的粽子就是白味和椒鹽兩個味道。白味蘸黃豆粉和紅糖吃,椒鹽味講究些,要提前泡好紅豆,跟米和起來,裡面加上生菜油和整顆的花椒拌起來,“一定要放整顆的花椒才好吃,就是吃這個麻麻味!”于婆婆專門強調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