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筆者跟朋友去威海的時候,從臨港區的“蔄山鎮”經過。
筆者以前就知道這裡,因此看到“蔄山鎮”這個帶有生僻字的路牌時也并不吃驚,不過朋友倒是第一次來,他不由得問:“開頭哪個字怎麼讀啊?”
為了詳細解釋朋友的疑問,我們專門去找到了“西蔄山”村的地名碑,這塊地名碑不僅正面标有“蔄”的讀音,背面還有關于村莊名稱由來的記載。
原來,“蔄”讀作“màn”,指的是姓氏,因為明代中期蔄姓來此建村,村莊地處山嶺,故名“蔄山”。
“蔄”字很生僻,這個姓氏也很少見。在膠東半島範圍内,文登張家産鎮的嶅山村是蔄姓人的主要分布地(嶅山村以前探訪過,詳情可見:你見過“蔄”這個姓麼?威海文登這個村有不少蔄姓人)。在過去,蔄山鎮亦屬文登管轄。明代來此建村之蔄姓人,多半與嶅山村的蔄姓有淵源。隻不過年代久遠、史料缺乏,暫時不太清楚兩者之間具體是何關系。
“蔄”雖然是一個生僻字,但在過去文字手寫的時代,這倒也不是個問題。這個字的結構其實不複雜,上面一個草字頭,下面一個繁體字的“問”,隻是讀音稍微特殊。
然而随着科技的發展,電腦打字逐漸成為潮流,不管是文件、路牌還是身份證,都陸續采用這種方式打字。由于“蔄”這個字長期沒有收錄到電腦字庫當中(包括一個草字頭一個簡體字的問也沒有),蔄姓人和蔄山鎮的居民都曾遇到字打不出來的困擾,近些年來,常有蔄姓人因為姓氏打不出來而無法在銀行開戶之類的報道。
在無奈之下,蔄山鎮隻能以形狀相似的字作為替代(類似于古代的通假字)。經過一番挑選,“苘”這個字被選中。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内,蔄山鎮的路牌都寫作“苘山鎮”。不過,字雖然換了一個,但發音仍沿用原來的讀法,以至于外地的朋友如果按照字典把“苘山”讀作“qing shan”的話,當地人就會糾正說:“不讀qing shan ,讀man shan。”
實際上,就生僻程度來說,“苘”這個字比“蔄”也好不到哪去。隻不過它的筆畫比較簡單,因此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根據字典的解釋,“苘”(qǐng)的含義是一種可用來制繩索的草本植物。這個字在生活中使用的頻率也并不高。
用“苘山”來代替“蔄山”,雖然能解一時之急,但終究不是長久之策。好在随着電腦科技的發展,“蔄”這個字終于收錄到了字庫當中,現在當地最新的路牌和地标,都已經把“苘山”改回了“蔄山”。
然而,“苘山”這個名字雖是“通假”,但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之後,當地人對“苘山”也多少産生了一些認同感。因此,在蔄山鎮的商業街上,不少商鋪的門頭上仍然寫着“苘山”。一路走下來,既能看到“蔄山”,又能看到“苘山”,也算是一道有趣的人文景觀了。
值得一提的是,“蔄”的簡化版寫法“上面一個草字頭下面一個問”暫時還沒有通用,一般的輸入法都打不出來。但我們這次去蔄山鎮,也已經看到了這種寫法。
就筆者個人感覺來說,“問”與“問”雖然是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但如果把“蔄”的“問”簡化為“問”的話,總感覺少了點東西。“蔄”這個字雖然寫法複雜,但沿用之,也是對姓氏、地名曆史的一種傳承和尊重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