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形态
•成人子宮上寬下窄,前後稍扁,倒置梨形。
•子宮自上而下可分為子宮底、子宮體、子宮頸三部。
•成人宮體與宮頸比列為2:1。
•成人婦女子宮長約7-8cm,寬約4-5cm,厚約2-3cm;容積5ml,重量50克;生育期婦女宮體與宮頸比例為2:1,嬰兒期為1:2,絕經後婦女為1:1。
子宮位置
正常子宮位于骨盆腔中央,膀胱直腸之間。呈前傾、前屈位。
1.前傾 整個子宮長軸向前傾斜,稱前傾。
2.前屈 子宮體與子宮頸之間形成凹向前的彎曲,稱前屈。
固定裝置
子宮需要韌帶的固定才能維持正常的位置。固定子宮的韌帶主要有:
1.子宮闊韌帶:限制子宮向兩側移位。
2.子宮圓韌帶:維持子宮前傾。
3.骶子宮韌帶:維持子宮前屈。
4.子宮主韌帶:防止子宮脫垂。
宮頸口的形狀可以明顯區分女性是否生育過,未産婦的宮頸口是圓的,而經産婦的宮頸口是“一”字型的。
宮體與宮頸之間最狹窄的部分為子宮狹部,非孕期長約1cm,臨産後形成子宮下段,狹部上端為宮頸解剖學内口,下端為組織學内口。
子宮體的組織結構子宮壁由外向内分為漿膜層、肌層、内膜層;内膜層表面2/3為功能層,餘下1/3為基底層;功能層有周期性變化
子宮的功能
1、孕育胚胎,胎兒;
2、娩出胎兒;
3、提供産力協助胎兒娩出;
4、産生月經。
月經及子宮内膜周期性變化
一、月經:随卵巢的周期性變化,子宮内膜周期性脫落及出血,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指标之一。
1、初潮:月經第一次來,多在11-18歲;
2、月經周期:兩次月經第一日的間隔時間為月經周期,正常月經間隔21-35日,一般為28日。
3、經期及經量:2-7日,10-50ml,大于80ml屬于經量過多;
4、月經血的特點:暗紅、粘稠,不凝固;
二、子宮内膜分期及周期性變化
1、月經期:第1-4天,這個階段内膜線顯示模糊;
2、增生期:第5-14天,3-6mm;
3、分泌期:第15-28天,可達6-12mm,正常小于15mm。
經量偏多者内膜也偏厚。絕經期内膜小于4mm。
宮頸陰道部—複層鱗狀上皮;
宮頸管粘膜—高柱狀上皮,受卵巢激素的影響。有豐富腺體-粘液栓
鱗柱交界—宮頸癌好發部位
子宮鄰近器官
子宮位于小骨盆中央,坐骨棘水平之上,呈前傾前屈位,前有膀胱,後有直腸,兩側輸卵管和卵巢。
子宮二維聲像
子宮和宮頸:子宮的體積小,縱切面表現為狹長型,整體外形類似“長茄子”。
子宮肌層的回聲是均勻的等回聲,在宮頸的下方我們可以看到陰道的氣體線。
青春期前的子宮大小的變化
新生兒的子宮呈管狀結構,宮體和宮頸的前後徑比例基本相等,或者宮頸比宮體稍大一點,到青春期前宮體增大的幅度比宮頸大。
從出生到青春期前,子宮頸與宮體之比例逐漸從2∶1到1:1再到1:2
深圳市兒童醫院 小兒子宮超聲測量正常參考值表
子宮内膜
約97%的新生兒子宮可顯示内膜及宮腔中央的細線狀高回聲;
約30%的新生兒可顯示宮腔周圍低回聲聲暈;
嬰兒期到7-8歲前,都沒有明顯的内膜腔顯示;可以看見宮腔内膜樣的線狀回聲跟陰道相延續。
青春期前中比較特殊一點的是新生兒期的子宮和卵巢,新生兒期女嬰受胎兒期胎盤大量性激素的影響,子宮有一定程度的發育,内膜也有增生的表現。
出生後血中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逐漸消失。
幼兒性腺沒有發育,所以一直到青春前期,生殖器官發育處于安靜狀态。子宮大小反倒比新生兒期有所縮小。
CDFI 子宮内沒有明顯的血流信号。
卵巢大小和卵泡
出生時,女嬰卵巢下降至盆腔内正常的位置,也有位于盆壁的情況。雙側卵巢内可顯示蜂窩狀細小的無回聲卵泡結構,與成人相比,卵泡的比例更多,最大直徑一般不超過5mm。
新生兒受母體内雌激素影響卵泡最大直徑可>9mm。
年齡大于1歲的兒童,在月經初潮前偶爾可以看見單個>9mm的卵泡,但是大多數≤4mm或單個≥4mm。
卵巢的容積大小可以采用公式(0.523x長徑x寬徑x後徑)計算。
<1歲約1ml,2歲平均0.7ml,3-6歲<1ml,青春期前(8-10歲) 以後約1.2ml-2.3ml不等。我們可以參考下圖中的表格來看看:CDFI:卵巢内沒有明顯血流信号顯示。
深圳市兒童醫院 小兒子宮超聲測量正常參考值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