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英鎊是英國國家貨币和貨币單位名稱。英鎊主要由英格蘭銀行發行,但亦有其他發行機構。最常用于表示英鎊的符号是£。國際标準化組織為英鎊取的ISO 4217貨币代碼為GBP (GreatBritain Pound)。除了英國,英國海外領地的貨币也以鎊作為單位,與英鎊的彙率固定為1:1。
由于英國是世界最早實行工業化的國家,曾在國際金融業中占統治地位,英鎊曾是國際結算業務中的計價結算使用最廣泛的貨币。一戰和二戰以後,英國經濟地位不斷下降,但由于曆史的原因,英國金融業還很發達,英鎊在外彙交易結算中還占有非常高的地位。英鎊上印有具有貢獻的人物及皇室。
發展曆史
英鎊為英國的本位貨币單位,由成立于1694年的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發行。輔币單位原為先令和便士,1英鎊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英格蘭銀行實行新的貨币進位制,輔币單位改為新便士,1英鎊等于100新便士。流通中的紙币有5、10、20和50面額的英鎊,另有1、2、5、10、20、50新便士及1英鎊、2英鎊的鑄币。
英國于1821年正式采用金本位制,英鎊成為英國的标準貨币單位,每1英鎊含7.32238克純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廢除金本位制,金币停止流通,英國停止兌換黃金。1925年5月13日,英國執行金塊本位制,以後又因世界經濟大危機而于1931年9月21日被迫放棄,英鎊演化成不能兌現的紙币。但因外彙管制的需要,1946年12月18日仍規定英鎊含金量為3.58134克。
到20世紀初葉,英鎊一直是資本主義世界最重要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鎊的國際儲備貨币地位趨于衰落,逐漸被美元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期,英國實行嚴格的外彙管制,将英鎊彙率固定在1英鎊兌換4.03美元的水平上。1947年7月15日,英國宣布英鎊實行自由兌換,由于外彙儲備迅速流失,于同年8月份又恢複外彙管制。
特點
由于曆史因素,英國的貨币法并不統一而且極為複雜。
在英格蘭和威爾士,英格蘭銀行券為無限法償之法定貨币,而海峽群島和馬恩島等各地方亦印行與英格蘭銀行券等值之紙币,亦為當地之法定貨币。然而在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法例中并無法定貨币之說,因此所有該兩地紙币實為英國鑄币的兌換券。
即使在承認法币的英格蘭,所謂“法定貨币”是指當債務人向法院以足額該等貨币提存時,債權人不得聲請債務人欠債,但對日常交易之币種則不加限制,因為認為那是合約自由。
英鎊的每日交易金額排在歐元和日圓之後,居第三位。英鎊的交易大多集中在全球最大的外彙市場――倫敦,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則相對較低,亞洲市場則更低一些。英鎊的交易主要集中在美元和歐元上,兌其它貨币則相對較少。直至二戰結束前,英鎊一直都是其它貨币的參考或基準貨币。英鎊的昵稱Cable(直譯為電纜)源自電傳機,即最初用來進行外彙交易的機器。這也印證了英鎊當時的核心地位。
由于其複雜的國内問題以及與歐洲貨币聯盟時近時遠的關系,英鎊彙率經常會出現過山車式的波動。英國在90年代初被迫退出歐洲彙率機制所造成危機對英鎊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更多優質内容,關注中金網cngold-com-cn(長按複制),或在應用商店下載中金網APP。
在歐元推出之前,英鎊和瑞郎通常都會自人們對統一貨币的疑慮中受益,但在歐元成功推出後,這些疑慮一掃而空。在最初追随歐元兌美元的跌勢而表現糟糕之後,歐元兌英鎊不斷揚升,于2003年5月創下0.72英鎊上方的紀錄高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