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糧食安全獻份力

為糧食安全獻份力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23:24:16

送别袁隆平院士之際,各界深思如何繼承遺志、告慰英靈——

“守護糧食安全,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張勝 龍軍

編者按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袁隆平院士溘然長逝,留下的兩個夢想全都關于糧食;舉國上下對這位老人的由衷敬愛,正源于他為“中國糧食,中國飯碗”付出的無盡心血。如何繼承袁老遺志,研究糧食、增産糧食、愛惜糧食,把對逝者的深切懷念轉化為守護糧食安全的強烈意識與自覺行動?讓我們走近農業科技工作者、基層幹部、普通農民、高校師生,從糧食安全角度回顧袁老貢獻之巨、探析當前任務之重,激勵各界以實際行動接續奮鬥,共圓袁隆平院士關于種子和糧食的夢想。

5月22日,小滿剛過,東北黑土地上插秧接近尾聲,南方早稻已進入拔節孕穗期,為“中國糧食”而畢生忙碌的袁隆平院士,卻永遠離開了我們。

袁隆平,我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褲腳上永遠沾着泥土的科學家。他為之奮鬥的事業,是“喜看稻菽千重浪”,是“稻花香裡說豐年”,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

“我一直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這是袁隆平的夢,也是無數後繼者的夢。

袁隆平走了,卻将為國為民、創新奮鬥的“種子”留給後人珍藏,也把大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深深刻寫在人們心間。

為糧食安全獻份力(是對他最好的紀念)1

湖南郴州桂陽縣蓮塘鎮下馬村,村民在插水稻秧苗。新華社發

怎樣讓中國人端牢飯碗?

把糧食安全作為心頭大事

“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一塊由袁隆平題寫的紀念牌,靜靜立在他工作生活了37年的湖南懷化安江農校。為了這個樸素而偉大的夢想,袁隆平一生耕耘、從未停歇。

從颠覆世界認知的三系雜交稻,到超高産兩系雜交稻;從鹽堿地水稻高産新紀錄,到第三代雜交水稻旱晚雙季稻畝産新紀錄,袁隆平帶領團隊攻克了育種技術的諸多“卡脖子”難題。

“袁院士用一生踐行着農業科學家的責任、使命和擔當。在他身上,青春從不以時間來度量,而是以他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事業永不止步的奮鬥和奉獻來标記。”袁隆平母校、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黨委書記陽義健說。

“袁隆平院士一生的努力,就是為了将糧食安全的主動權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這是他對糧食安全重要性、最生動的闡釋。”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海嘎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楊波認為。

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楊翠紅介紹,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産實現“十七連豐”,目前稻谷和小麥産需平衡有餘,谷物總體自給率超過95%。然而,農業資源短缺、機械化程度不足、生産成本偏高、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等挑戰仍存在。

“總體看來,我國糧食供給保障有力,但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牢固。未來中長期内,我國糧食消費将呈剛性增長模式,供需缺口仍然存在,供求結構性矛盾将進一步凸顯。糧食安全這根弦必須始終緊繃。”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市委黨校基地研究員張亞勇認為。

“我們要以袁老為榜樣,從培育好種子做起,開展種源技術攻關,立志打赢種業翻身仗。”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唐文幫說,“守護糧食安全,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袁隆平院士心裡裝着農民,也被農民裝在心裡。我們會永遠銘記他,不斷改進種植技術,提高糧食生産的規模化、專業化、集中化程度。不但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還要讓飯碗裡的飯更豐盛、更健康、更有營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丁塘村種糧大戶劉凱說。

為糧食安全獻份力(是對他最好的紀念)2

浙江湖州德清縣洛舍鎮農民在田間喜收小麥。王正攝/光明圖片

為糧食安全獻份力(是對他最好的紀念)3

河北唐山灤南縣的農民在水稻育苗大棚裡施肥。新華社發

怎樣做一名科技工作者?

“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視雜交水稻如生命,是袁隆平一生的追求。“還記得2003年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南繁基地做論文試驗時,每天都能在試驗基地見到袁老師。”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鄧化冰說,袁老經常教育他們,電腦上是種不出水稻的,鼓勵大家“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隻要身體允許,晚年的袁隆平仍幾乎每天都去試驗田,觀察雜交水稻長勢。“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這是他常說的一句話,幽默又透出一股認真勁兒。

86歲高齡的玉米育種專家、河南省鶴壁市農科院名譽院長程相文說:“我與袁隆平院士相識多年,他是引領同道志士前行的精神航标。他的精神品格激勵着我,在有生之年選育出更好的玉米品種,為國家糧食安全盡綿薄之力。”

“袁院士身上閃耀着真正的科學家精神,這是留給國家和人民的寶貴财富。”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認為。

“在獲得‘共和國勳章’的當天,袁老仍回到水稻基地查看水稻長勢;彌留之際,他還在關心稻谷。幾十年如一日地挽起褲腿就下田,這位樸實無華的‘水稻守望者’,才是我們最該追的‘星’。”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9級學生李凡深情地說。

“對袁老最好的紀念,就是以行動追随他。我們要以更大的熱情、決心和勇氣,投入到農業科技創新這一重大戰略任務中來,為我國和世界農業作出更大貢獻。”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賴錦盛說。

“農大師生将化悲痛為力量,為确保糧食安全、實現鄉村振興不懈奮鬥,成為像袁老那樣深愛土地的科技工作者。”湖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弘表示。

為糧食安全獻份力(是對他最好的紀念)4

安徽全椒縣草庵村,工作人員操作植保無人機開展噴防作業。新華社發

怎樣于細微處捍衛糧食安全?

節糧愛糧,牢記“豐收不是浪費的理由”

“每一顆糧食都來之不易,從播種到收獲,每一粒糧食可以說吸天地日月之精華,附農民辛勤操勞之汗水”;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政府要加大節約糧食宣傳力度,依法依規懲治浪費糧食行為”;

“豐收不是浪費的理由,必須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袁隆平深知農業科研突破背後的艱辛,多次為杜絕糧食浪費發出呼籲。

“節約就是最好的緻敬”“我們會好好吃飯,節約每一粒糧食”……袁隆平逝世後,不少網友發出愛惜糧食的呼籲以寄托哀思。

回首曆史,在袁隆平等一大批農業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下,我國成功克服了“人口幾何級增長”與“糧食算術級增長”相沖突的馬爾薩斯陷阱,讓占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國人逐漸遠離饑餓,開始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

“無論是國家提倡的‘光盤行動’,還是民衆自發組織的‘饑餓體驗’,隻有把愛惜糧食、節約糧食變為每個中國人内化于心的自覺、外化于行的行動,我們才能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吉首大學黨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李洪雄表示。

“當我望着面前的白米飯,又想起了那個在開滿稻花的田野間彎腰看稻的九旬老人。袁爺爺,今天我把盤中的米飯都吃完了。我們會做一粒好種子,在新時代出力出彩。”西南民族大學國旗班副班長、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2018級學生倪肖說。

“謹記袁老囑托,不斷突破育種技術難關,提高糧食生産水平;全社會厲行節約,杜絕糧食浪費。這是維護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對袁老最好的紀念。”遼甯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廣輝呼籲,保障糧食安全,既要在生産端擴大糧食産量,也要在消費端減少餐飲浪費,堅持教育、宣傳、法治多措并舉,政府、社會、公衆一起行動,讓節糧愛糧成為一種習慣。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26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