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纨魯缟”,指古代最著名的兩種絲織品——齊地(主要指臨淄附近)生産的纨和魯地(主要指曲阜附近)生産的缟。
最早将齊纨、魯缟并稱的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纨是一種細緻光潔的白絹,向為珍貴的衣料。臨淄齊纨紡織的曆史最早可追溯到4000年以前的龍山文化時期。戰國時期,齊纨馳名遐迩,臨淄已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紡織中心。到西漢時,臨淄與定陶、亢父(今濟甯)成為全國絲織業的三大中心,有“冠帶衣履天下”之稱。臨淄還出現了專門為滿足皇室用衣而設置的“三服官”。據考證,以臨淄為中心的山東地區是當時絲綢産品的主要供應地,是漢代“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
缟是一種細白的生絹。曆史上以曲阜所産尤為輕細,稱魯缟。
《缫絲圖》 蠶桑業在夏、商時期出現,至戰國時已普及到黃河中下遊地區。這是根據元代農學家王祯《農書》所繪的《耕織圖》中的缫絲圖。
圍繞着齊纨魯缟,齊、魯兩國曾爆發過一場經濟戰。春秋時期,魯莊公一直不服齊桓公,兩國之間經常發生摩擦。桓公與管仲商議對付魯國的辦法,管仲想了一條奇計。他請桓公帶頭穿缟做的衣服,令大臣也要穿缟做的衣服。于是齊國百姓也都紛紛效仿。一時間,缟服遍及齊國。管仲下令齊國百姓不準織缟。于是缟的價格猛增。魯國百姓見織缟有利可圖,便放棄農事織起缟來。家家紡機響,戶戶織缟忙。管仲又派人貼出告示:魯國商人給齊國販來一千匹缟得三百金;販來一萬匹,得金三千金。這樣一來,更給魯國的織缟熱加了溫。魯侯高興了,認為織缟可發,于是下令全國織缟。魯國百姓忙于織缟,田地都荒蕪了。
轉眼就是一年。管仲突然下令封閉關卡,不讓魯缟進入齊國。同時,又讓桓公和大臣們改穿齊纨做的服裝。于是,齊國上下纨料衣服又大流行,無人再穿缟衣了。這一下,可苦了魯國。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兩季莊稼收成沒了,堆積成山的缟賣不出去,百姓們頓時陷入了饑餓之中。魯莊公發現中了管仲的計謀,急忙下令停止織缟,可是為時已晚。他隻好派人到齊國購糧。管仲把糧價一提再提,把魯莊公搞得内外交困。迫不得已,魯莊公派出使者向齊國求援,請求借糧。并表示今後願聽齊桓公調遣,決不再找齊國的麻煩了。管仲建議桓公接受魯莊公的請求,開倉向魯國放糧。
“齊纨魯缟”的故事,展現了管仲以經濟為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高明智慧。招數确實有些損人利己,但結合當時諸侯争霸的具體曆史情境,管仲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從齊國人的角度是完全可以贊美敬佩的。更為重要的是,管仲深謀遠慮、統籌規劃的思維方式,值得我們學習和一定條件下借鑒。而從魯莊公的角度,教訓也是深刻的。一個執政者如果僅僅從經濟角度和局部利益去考慮問題,遇事缺乏冷靜,一味的遷就于普通群衆,很有可能會使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蒙受巨大損失;“國以民為本,民以谷為命”,不重視農業,不首先抓好糧食生産,國家就會陷于災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