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14課《小馬過河》的故事,因為之前親子閱讀時也講過,所以問了女兒其中的不同之處。她說教材中的細節更多,并且特别說道:“松鼠大叫起來:‘怎麼?你不要命了!’”,意欲勸說小馬不要下河。
這讓我想起了現實生活中很多好心勸阻别人卻又荒唐可笑的一些事情來。
故事往往比現實更诙諧,現實中的反思往往帶着點黑色幽默。剛畢業的時候,加入了省城一大型國營重工廠,深感前途渺茫。三年合同期滿後決定辭職南下,當時的領導竟要求家長同往才給予批準。哎,都什麼年代多大的人了?為什麼還要家長的同意?從領導的這個行為可以看出,他确實就像故事中的松鼠,是在為我好,但這更加堅定了我辭職的決心。
為我好?可我為什麼那麼難受呢?
我,是不是很執着?“不該聽的”,執着地去嘗試倒也無可厚非;“該聽的”,也執着地非要去嘗試才甘心,是不是“不撞南牆頭不回”?因為是“該聽的”而沒聽勸告,所以為了保留個人的顔面,就不再舉例說明了!呵呵,其實這個問題隻有自己的反思才是最重要的,明明知道執着,為何還要執着地想去說服呢?
言歸正傳,孩子在學習這篇課文後,能否用這個故事中的情形映射自己的現實體驗呢?為了預防/解除女兒的可能具有的固定性思維,根據課文後的作業,我問了以下幾個問題:
為什麼松鼠和老牛會“撒謊”呢?它們并不是“撒謊”,因為它們說的都沒錯:河水剛沒過老牛的小腿,所以老牛覺得水很淺;松鼠的夥伴淹死在河裡了,所以松鼠認為過河是“不要命”的行為。它們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的。
對于這個回答,因為之前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有講過,所以純屬意料之中的事。倒是讓我開始反思起之前的行為了----我們應該這麼先入為主地給孩子灌輸知識嗎?
那是不是别人的經驗和教訓都不可信,非得自己親自嘗試體會呢?
剛剛學完這篇課文的女兒不太敢确定,但明顯傾向于贊同,慢慢堅定地贊同了。這正是作為家長的我幫她補缺的時候了,利用一個反向的故事,讓其有更多的思考,避免其不聽勸告而過于執着。這樣的故事,現實生活中太多太多了,必須預防!這不,上周才學過的《亡羊補牢》的故事不正是不聽勸告繼續丢羊,聽了勸告改正後就不再丢更多的羊了。這不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嗎?可被覺得是亡羊者自己嘗試後的結果,因此好像并沒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後來,給她講了《不聽勸告的老鷹》的故事,可她覺得老鷹的家人和孩子也都會飛,不可能被摔死!看來我是黔驢技窮了,算了吧,也該改改自己過于”執着“的壞毛病了,這個問題就此打住吧!
可我并沒能就此打住,放學後接着問她《小馬過河》相關問題,她明顯不的耐煩了。“那你是現在不想聽還是今天都不想聽?”在我的合理引導下,她回答道:“吃完飯後再講吧!”看來,我的執着占據了明顯上風。
吃完飯後,我接着問:“後來小馬又要過一條河,老牛伯伯說上次自己差點被水沖走了,這次小馬還要不要自己去嘗試呢?”
“老年伯伯比它高都差點被水沖走了,小馬當然不要再嘗試啦!”
别怪我的問題傾向性太過于明顯,好歹她比我強,沒有我這麼執着,至于具體問題再具體分析吧!思維沒有固化就沒問題,現實的問題對她來講,有的是時間,有的是機會讓她去試錯,試錯中的學習體會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寶貴經驗。那我還有什麼理由執着下去呢?
曾經,我以為這是一篇沒有BUG的故事,不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但是,通過幾個課文後面的問題,讓我深深地意識到,我自己或許就是因為受這篇課文的影響而如此“執着”,而深陷其中的我,是否有着“當局者迷”的盲目自信地認為它的完美與無懈可擊呢?
拓展性親子閱讀,是不是越來越有意思了?講故事,不執着于有一是一地講一個故事,多個故事的橫向比較甚至是“重混"地再創新一下,是不是意義更加深遠了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