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花木蘭在曆史上真有其人,那麼,她必是鮮卑人無疑。一起來看。
唧唧複唧唧……可汗大點兵……(木蘭)從此替爺征……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可汗點兵,可後來的可汗為什麼變成天子呢?
答案隻有一個:北魏。
北魏(386年—557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其都城最早在盛樂,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398年,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如果按照史籍為我們提供的時間年表,花木蘭412年生人,長到18歲即是到了430年,再在部隊幹上十來年,她見的由可汗變皇帝的人極有可能是拓跋焘。而史書上也有這方面的記載,北魏皇帝拓跋焘率軍一直将柔然趕到漠北,“北度燕然山”(《北史》卷86《蠕蠕傳》)。
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鮮卑族,在位時間是424年―451年在位,這個時間也能與木蘭從軍的時間對上号。
雖說,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也有将他們的首領稱為“天子”的做法,但在漢語言文學寫作裡,将匈奴的單于或者突厥的可汗稱為天子的并不多見。這就更加地印證了花木蘭見到的皇帝是拓跋焘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還有木蘭作戰或者參軍的地方。一起來看。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鞯,南市買辔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這在哪裡?今天的河套地區。花木蘭準備好了行頭,告别父母,晚上就住在黃河邊了;在黃河邊住了一晚上,離開了,走了一天,又住在了黑山頭。對于這個黑山頭,教科書給出的答案是燕然山。但不一定是,為什麼呢?陰山橫亘于内蒙古自治區的中部,其蒙古語名字為“達蘭喀喇”,意思為“七十個黑山頭”。這裡說的可能黑山頭指的就是陰山。
黃河在河套地區分為南河與北河,就在陰山腳下。花木蘭去作戰的地方詩裡說得很清楚——燕山胡騎鳴啾啾——燕然山。因此,花木蘭住的地方一定是陰山腳下的黃河邊。而這與《北史》說的北魏拓跋焘軍隊“北度燕然山”是一緻的。
現在,《木蘭詩》選入中學語文課本,被廣大青年吟頌;花木蘭的故事搬上戲劇舞台,在國内長演不衰;美國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卡通片《花木蘭》,更是将花木蘭的美名傳遍全球。因此,花木蘭的故鄉在哪裡成了人們争論的一個熱點,但人們似乎忘記了,《木蘭詩》裡說得很清楚,她的家離河套地區的黃河不遠,也就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包頭和巴彥淖爾一帶,而且,她還是個少數民族,受可汗的管理。
所有的這些,都将人們的視線指向了一場戰鬥——北魏破柔然之戰,即:429年,北魏軍遠程奔襲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大破柔然汗國的戰争。
424年八月,柔然可汗大檀(即牟汗纥升蓋可汗)聞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率6萬騎攻入北魏雲中(今和林格爾西北),殺掠吏民,攻陷北魏故都盛樂,包圍了雲中城。北魏帝國第三位皇帝拓跋焘(423年正式登基)當太子時,十二歲遠赴河套保衛長城抗擊柔然的入侵,把邊塞軍務整頓得有聲有色。對柔然的戰術也頗為熟悉,于是他力排衆議,親自率2萬騎兵急赴雲中救援。
柔然依仗人多,将趕來救援的拓跋焘及所部,竟包圍達五十餘重。起初,北魏将士十分恐懼。但是這位不到16周歲的少年皇帝拓跋焘卻“臨敵常與士卒同在矢石之間,左右死傷者相繼,而帝神色自若”。因此使得北魏的将士們“是以人思效命,所向無前”。先是柔然的兩位大将大那、社侖所發動的進攻被北魏軍擊退。之後,柔然大将于陟斤被北魏軍射殺,拓跋焘趁勢率軍大縱深地向前穿插,北魏奮力突擊柔然軍,柔然軍頓時被攪得一片混亂,大敗而逃。
拓跋焘為徹底擺脫北面柔然與南朝劉宋兩面夾擊的威脅,并雪雲中被圍之恥,在大敗赫連夏,克其都城統萬(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後,決心集中力量打擊柔然。神鹿加二年四月,與衆大臣商議擊柔然,公卿大臣及保太後擔心宋軍進攻,均竭力勸阻。太常卿崔浩認為:宋聞陛下克統萬,内心深懷恐懼,必不敢動;柔然自恃遙遠,謂我力不能制,防備松懈已久,故夏則散衆放牧,秋則聚衆南掠,今乘其放牧無備出擊,可一舉滅之。
拓跋焘對其見解極為贊賞,遂決定留太尉長孫嵩、衛尉樓伏連鎮守京都;命司徒長孫翰領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軍由東道向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罕山),越過大漠,合擊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國哈爾和林西北)。
429年五月,拓跋焘領軍至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區),舍棄辎重,率輕騎兼馬(每一騎兼有副馬)奔襲,直逼栗水(今翁金河)。柔然無備,臨戰震怖,民畜驚駭奔散;大檀忙焚穹廬,絕迹西遁。大檀弟匹黎先在東部聞魏軍至,率兵欲救其兄,途中遭長孫翰騎兵截擊而敗,其渠帥數百人被殺。
六月,拓跋焘領軍沿栗水西進至菟園水(今圖音河),已經離開首都平城有三千七百裡。魏軍分兵搜讨,聲勢浩大,範圍廣闊,分軍搜讨,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北渡燕然山,東西寬5000裡,南北縱深3000裡,俘斬敵軍甚衆。原附屬柔然的高車諸部乘機倒戈,抄掠柔然,歸附北魏。柔然諸部前後降魏者計30餘萬落,魏軍繳獲戎馬百餘萬匹,魏帝沿弱水西行,至涿邪山(約今阿爾泰山脈東南部)。
七月,拓跋焘引兵東還,至黑山,以所獲班賜将士。大檀因遭慘敗,憤悒病死。子吳提立,号敕連可汗。
八月,拓跋焘又遣萬騎襲巳尼陂(今貝加爾湖東南),東部高車降魏者數十萬落。十月,魏帝還平城,徙柔然、高車降附之民于漠南,東至濡源(今河北豐甯西北),西達陰山(今内蒙古陰山山脈),使之耕牧,收其貢賦。命長孫翰、尚書令劉絜、左仆射安原、侍中古弼共同鎮撫。
今天,人們對于這場戰鬥的評價是:拓跋焘領軍長途奔襲,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大破柔然,威服高麗,為穩定北方創造了有利條件。自此,柔然勢力削弱。雙方雖仍有交戰,但以北魏遠襲居多,柔然主動進攻較少,并時有和親往來。又說:拓跋焘先後13次出兵伐柔然,其中勝利11次,另有兩次由于柔然先遁逃而沒有戰果,以429年的這一戰果最為輝煌。
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于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隐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
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樸。她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着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然而,花木蘭的姓氏一直是一個沒有解開的謎: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等古代奇異小說,皆提到木蘭姓花。清代的戲曲著作《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則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内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志》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裡,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将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另有木蘭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
同時,花木蘭的籍貫也引起了人們争議:徐鵬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華活頁文選》中的文章《木蘭詩》裡指出:“關于木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谯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與之相伴的還有花木蘭的生平争議等,但這些争議對今人來說已經不是十分重要了,因為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流傳千古,有着忠孝節義深刻影響力的“木蘭文化”已經變成了深邃的“木蘭精神”,在中國的北方點亮了中國人的内心,也是我們在絲綢之路上民族融合的真實内心。把話說白了,一千多年前,花木蘭的家就在今天的内蒙古。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