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坐落于四川盆地,氣候溫潤物産豐富,自古以來便被稱之為“天府之國”,開明王朝就是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特此命名為成都。
作為古蜀文明發祥地的成都,自古便被稱為是兵家必争之地,隻因其物資豐富,地形又易守難攻。而豐富的物産資源自然離不開川東盆地的氣候,日照較短而夏季多雨的氣候,滋養了成千上萬的成都人。
可在古代史上,成都卻是水災洪災泛濫的重災區。作為農耕社會,在古代對于農民來說最畏懼的便是洪災,洪災不僅會使莊稼顆粒無收,房屋建築被沖毀,甚至還會傷及人命。
所以曆代君王都将治理水澇災害作為重中之重,水,本應潤下,一旦水不潤下,勢必造成生靈塗炭。
古人治水主題繪圖
都江堰的由來古時的成都位于岷江中遊,河流縱橫交織,隻要一到洪水季節,便是民不聊生。唐朝詩人岑參有詩雲:“江水初蕩滿,蜀人幾為魚”,岷江的活水并沒有為成都人民帶來清澈與勃勃生機。
導緻蜀地明明土壤肥沃氣候溫潤,卻因為水患嚴重而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而由于岷江兩岸海拔相差過于懸殊,一邊洪澇災至哀鴻遍野,而另外一邊卻因幹旱而顆粒無收。
古蜀人原本是居住在岷江的上遊,“蠶叢及魚凫,開國何茫然”;在古蜀國的君王杜宇的帶領之下,古蜀國的政治中心從岷江上遊移到了成都盆地。
古蜀國遺址
可是常年的水患使得古蜀國的居民并不能安居樂業,于是在杜宇晚年期間,他将皇位禅讓于當時治水有功的宰相鳌靈,建号開明,開明朝代在君主的帶領下第一次完成了都江堰地區水利措施的建設。
在戰國時期,秦國君主便看中了蜀地物資豐富這一特點,将蜀地攻占了下來。而自秦國國君将古蜀國歸入囊中之後,古蜀就成為了秦國的豐富的物資後備團。
秦國國君看着糧倉馬上就要進了水,可謂是心急如焚,但秦國曆代君王都沒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治理成都水患。直到秦昭襄王繼位。
古蜀國遺址
秦昭襄王為了解除成都受水患困擾的難題,派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李冰為蜀郡守,治理岷江給蜀地帶來的水患。
李冰酷愛鑽研天文地理,臨危受命之後,與其子李二郎一起,親自到岷江實地考察了當地的地勢與水情,結合當地沿岸的特點,制定出了一套專門治理岷江的方案。
都江堰的工作原理都江堰原名為都安堰,而被譽為“千年奇迹”都江堰的整個設計和興建,都可謂是人類曆史上的智慧瑰寶,造福了人類兩千年。
都江堰水利工程俯瞰圖
李冰在都江堰的設計上獨具匠心,根據史料的記載,以及如今都江堰工程的整個架構,我們可以基本上确定,都江堰是由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以及無數縱橫交織的引水渠道而構成的。
李冰首先廢除了開明皇帝開鑿的引水口,重新開鑿了引水口,使得整個渠道的飲水量足夠,其次也能确保渠道網暢通無阻。
1. 寶瓶口的修建
在當地農民的幫助下,李冰決心第一步先從改換引水口開始,要想水流可以從西邊流到東邊,改善東邊常年幹旱的狀态,隻有從玉壘山開始引流。
而由于當時,火藥并沒有被研發出來,李冰采用火來灼燒岩石,岩石得以爆裂,才将玉壘山炸出一個瓶裝的口,後遂取名為寶瓶口。寶瓶口的開鑿才得以讓水流分流,這也是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步。
寶瓶口
2.修築分水堰
由于水流湍急,尋常的抛石法不奏效,李冰受江邊婦女用竹籃盛放衣物在江邊浣洗的引導,讓能工巧匠用竹子編織成竹籠。
再将石頭放進去,一層一層累積鑄成江壩。石頭與竹籃之間的空隙正好既能起到減緩水流的作用,又能保護江壩不被江水沖垮。
之所以叫做分水堰,主要是這個形狀酷似魚嘴的堤壩主要起到一個作用,也就是将岷江的水流分為兩股,也就是内外江,内江也就是東股的支流。
分水堰
它主要起到分流,灌溉,以及防止水流過多引起洪澇災害的作用,而外江位于河流的西股,作為岷江的正流,分水堰的建立極大地降低了岷江洪水季節水流量。
同時也可以将部分水流引流進入成都平原,自分水堰的建立開始,成都就很少再經曆水災旱災了。
3.平水槽和“飛沙堰”
内江作為灌溉的主要渠系,為了進一步控制水流量,李冰又組織民工在分水堰尾部的寶瓶口内修建平水槽和“飛沙堰”。飛沙堰的修建依舊采用竹籃盛石頭的方式修建。
都江堰航拍
頂端留下适宜的高度,如果水流速過高水流又湍急的話,水無法适量由分水堰分流,這時過量流入内江的水又會通過“飛沙堰”溢出。
這樣一來既保證了内江有适宜的水灌溉,又避免了雨季水量過多可能會給内江的成都平原造成災害。而且由于漫過的水流也會引發旋渦。
這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水流帶來的泥沙堆積在寶瓶口處,淤塞水流。而李冰建立分水堰時,經過計算将水流大緻分為内江六成外江四成的比例,如果内江有多餘的水,水都會從飛沙堰溢出到外江流域。
飛沙堰
都江堰的歲修制度除了其精巧的設計模式,都江堰可以造福人類兩千餘年的原因還在于,自都江堰水利工程建立起,李冰便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修繕制度。
1.深淘灘,低作堰
李冰的精巧之處還在與,他令匠人鑿制石人放置在江中,以此來作為水位觀測的标志,他通過常年的觀測,對于岷江水位的漲幅已經有了大緻的了解,而鑿制石人主要是為了幫助當地居民觀測水位。
此外他還命人作石犀,他命人每年必要修繕一次都江堰,稱之為“歲修”,而歲修的一大重點就在于“深淘沙,低作堰”。
在每年的霜降時期,也就是河流流量最小的時候,先将外江水流阻擋住,使水全部從内江通過。這時由于水流量并不大,所以不會影響到内江沿岸的農作物。
都江堰地區地圖
而後在此時淘挖外江以及外江所有灌溉渠道的泥沙,避免泥沙淤堵。直至第二年立春前後,這時外江修繕完畢,便開放外江流域,阻擋住内江的水流,淘挖内江流域的泥沙和灌溉渠道内的泥沙。
緊接着修繕平水槽和“飛沙堰”,“深淘沙,低作堰”,既要認真淘挖泥沙,不能使飛沙堰的頂端過于高,阻擋多餘的水流流出外江。
我們前面說到,都江堰的主體為石頭加竹籠,這樣的河堤難免不被河水沖刷侵蝕變得脆弱。并且水流所帶來的泥沙如果不定期淘洗的話,日複一日便會使河床水平面上移。
都江堰寶瓶口
如此水流自然而然地就會淹沒河岸以及修築的堤壩。所以說李冰定下的歲修制度可以說是很大程度地保護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不被時間侵蝕。
而“深淘灘,低作堰”,這六個字不僅體現了古代人民超前卓越的理念,也為我們留下了重要的借鑒意義。後人将這六個字奉為修繕都江堰的重心,并在紀念李冰父子二人所建立的廟宇處,在石壁上刻下了這六個字。
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
2.各朝皇帝的舉措
随着歲月的更叠,朝代的改換,古老的歲修制度并未被舍棄,曆朝曆代的君主都奉行着這一舉措,漢朝時期,漢靈帝還設置了專門的職位——“都水椽”和“都水長”來負責維護都江堰水利工程。到了宋朝時期專門确立了完善的歲修制度。
而時至今日,我們在置身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時,仿佛還能透過時光,看到李冰開山破石的豪邁壯舉,民工熱火朝天的修繕這給成都平原帶來富庶和肥沃的古老建築。
哪怕是經曆了兩千年的風霜雨雪,汶川大地震帶來的慘重損失,都江堰市的美麗名片被撕毀大半,這座古老建築依舊屹立不倒着為成都守護着它的豐美與富饒。
都江堰風景
修建人——李冰後人再提起都江堰,都不得不贊歎李冰,李冰仍在任期間,就早已用“深淘灘,低作堰”六個字,為這座龐大的水利工程日後的修繕打下樣闆。
而在2200多年前,已近晚年的李冰,累死在什邡洛水的石亭江治水的工地之上,并葬于洛水。川人将李冰奉為神明,并呼之為“川主”。
随同李冰治水的李冰之子——李二郎,也被民間傳唱羽化升仙,便是神話當中的二郎神。《灌縣鄉土志》中記載道:
“每歲插秧畢,蜀人奉香燭,把李王,絡繹不絕籲。”
李冰治水繪圖
傳說當中,每年的六月二十四為李冰的生日,川西之内受恩惠而前來祭拜的川人絡繹不絕。古往今來的雄偉建築都不在少數。
可饒是為了抵抗匈奴人而修建的長城,也難免被民間诟病為始皇為了凸顯實力強大而建立。動機到底如何,如今的我們無從知曉,唯有都江堰如一位清朗的君王,為麾下數十萬川蜀子民守護着太平。
李冰治水場景複原
都江堰的前所未有的特色李冰治水,開設了曆朝曆代治水的先河,哪怕是到如今,也令我們後人難以望其項背,李冰主持修建的分水堰工程,在曆史當中曾被多次引用,流傳至今較多的建築當中仍然有着借鑒都江堰水利措施的痕迹。
李冰總結出的治水三字經“深淘灘,低作堰”、以及八字真言“遇灣截角,逢正抽心”至今仍被後輩銘記。
而後代兢兢業業的修繕制度,也為我們至今還可以看到這座宏偉的建築為我們的成都平原發光發熱有着重要的影響。都江堰水利措施能夠留存至今,離不開李冰的精巧設計,也離不開後世的完善修葺。
都江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