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本篇增補有關第三帝的史料
上回說到,颛顼大帝英雄遲暮,在考慮接班人的時候,沒有考慮自己的子孫,是深明大義亦或子孫不屑,令人費解,而是傳給了侄子:高辛,是為帝喾(kù)
我們來分析這兩代傳承情況,黃帝傳給孫子颛顼,颛顼傳給侄子帝喾,可見那個時代嫡長子繼承制還未形成,依照承接着颛顼和帝喾的情況分析,更多考慮的是德行和能力。
帝喾是個怎樣的人嘞?
有史為證,司馬遷對其那是褒揚的不得了,是奔着聖人去描寫的,白話如下:
樂善好施,普度衆生,善利萬物,恩惠萬民,能見微知著,洞察一切,能順天應命,能雪中送炭,德行高尚,智力超群...
我嘞個去,我都想不出再有什麼華美之詞去翻譯了,感覺我們幾千年來的聖人孔夫子在他面前都遜色不堪
不過,經過兩代的打拼,帝喾時代确實是歌舞升平,沒有天災,沒有人禍,政治清明,這不就是後世老子所羨慕的小康及孔子所向往的大同嗎
連司馬遷都這樣總結: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這種評價在整個《史記》中是罕見的,不知道是帝喾的哪種精神撥動了太公的心扉
但個人覺得,越趨于完美,越是不真實,或是欲蓋彌彰,在那個年代,沒有些許手段能成為天子,沒有點權謀能承襲帝王,我是不太相信
懷疑歸懷疑吧,通過帝喾的一些履曆,還是能領略一代帝王的風采的
5歲,我們也就是剛學會打醬油,他就被封侯了
15歲,我們也就是上初高中的時候,他就參加工作了,而且還擔任要職,輔佐他叔颛顼大帝
通過15年的淬煉,30歲就正式接班,一個工作幹了15年,不得了,能力、經驗絕對是沒得說了
上位之後,政治清明,人心歸附,歌功頌德,那是家常便飯,何以赢得這麼好的名聲嘞
1、遷都,遷到了亳這個地方,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洛陽的偃師,一是為了躲避洪水侵害百姓的生命及财産,二是不想和共工氏的餘部糾纏,冤冤相報何時了
2、确定節氣,還記得颛顼大帝時的兩個天文學家,就是那個重、黎,他們嘔心瀝血的進修,也是碩果累累,帝喾就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提煉總結出了四時變化的規律,制定了節氣,最主要的就是指導生産,什麼季節種植什麼,大大提升了民衆的收成,對農業社會來說,這絕對是一次有史以來的變革,瞬間進入農耕文明2.0時代
3、安頓好了民政,再看領導班子的配置,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後世的孔孟應是受其影響
孔子的因材施教,啟發于帝喾的德行教化、知人善任
孟子的民貴君輕,啟發于帝喾的民為國之本
帝喾覺得羿很會射,獨步天下、絕世無雙,就封他為射官,賜精良弓矢,還指導他辦專業的培訓班,訓練人才,羿也很會來事,更不負衆望,後來白難反叛,羿一舉拿下
帝喾是個很愛樂律的人,發現鹹黑這個人很擅長,就把自己的想法給他說,讓他給編制一套音樂合集,鹹黑也是廢寝忘食,最終弄出了一套影響後世的合集《九韻》
幹唱多沒意思,得有樂器,又發現一個叫柞蔔的能人,給了他指導精神,柞蔔夜以繼日的制圖繪制,終于制作出了埙啊、管啊等樂器
帝喾的部落,有說傳了400年,有說傳了350年,不管多少吧,太平盛世,是最合适的标簽,帝喾身上的溢美之詞更是多不勝數:博愛世人、仁德天地、惠澤萬物、勤勉自律、任人唯賢、明察秋毫,為後世曆代帝王推崇
與前兩帝類似,帝喾也有很多傳說,鳳凰來朝、龍犬驸馬等,繪聲繪色,神乎其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下,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帝喾的四個妃子,為其各生一子,挺有意思,想必是有秘術的,還有比賽生孩子且都是男孩,令人費解
元妃姜嫄生後稷
次妃簡狄生契
次妃慶都生放勳
次妃常儀生摯
帝喾的困擾也随之而來,該由誰繼承大統嘞?
看前兩代,一個傳給了孫子,一個傳給了侄子,這如何是好?
這不能首開嫡長子繼承吧,畢竟,一生功名不能晚節不保啊,遲遲未做決斷,眼看自身日漸衰老,于是先想着抓阄,後來就放棄了,畢竟太兒戲了,後來就想着占蔔,蔔者說了,四位王子都有帝王之相,有些人會成為帝王,有些人的兒孫會成為帝王,你看,無論結果是什麼,都不會錯,關鍵是帝喾也看不到了
帝喾去世以後,摯繼承了大統,但沒有能力去操作這麼大個盤子,至于是主動還是被動,帝位就到了弟弟放勳這了,放勳就是大名鼎鼎的堯、帝堯,另外兩個兒子後稷和契也不一般,他們的後代分别開創了周王朝和商王朝
車輪滾滾,飛速向前,曆史,也進入帝堯的時代,後續篇章再增補有關他的史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