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死亡”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是痛苦的,并且是一個相對非常沉重的話題,無論是有來世,還是順其自然的死亡,這種感情向來都是對立的,而且一個人的真實消亡其實并不是肉體的消失,而是意識的死亡與精神的消亡。
對于很多人來說,其實不是怕死,而是害怕孤獨地活在另一個世界上,因為被遺忘,才是真正的消失。
并且有相關研究表明,普通人在死之後的50年就會被遺忘得一幹二淨,如果我們終究有一天會被世界遺忘,那我們還要有生活的追求嗎?
人類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自己永遠在追求,渴望永恒,才會不斷地繁衍後代,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和價值,能夠讓後代所記住。
當我們将自己的基因一代代繁衍下去之後,就會想要留下姓名,渴望即便自己死了也要與日月同輝。
如果人生沒有意義,那麼再繼續追求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呢。
要知道我們的生命其實就是為了某一刻而來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過自己的一生,是一件非常值得開心的事情。如果總是想着死亡,想着死後沒有人來記得自己,那麼一生都将衰亡。
當我們體驗人生的時候,就會将我們整個人生的意義拉長,減少眺望的長度,拒絕陷入死亡的惡性循環。
如果我們能夠将目光放遠,那麼整個人就将會有規劃,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會讓我們的人生更加有意義。
心理學家大衛·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單》中曾經針對死亡進行了相關的闡述,他認為人的一生,要死亡三次。
第一次是當你的心跳停止的時候,你的呼吸和脈搏都停止了,你在生物學上也就被宣告死亡了。
第二次是你的葬禮,當人們穿着黑色的衣服,出現在你的葬禮上,實際上是在社會上宣告你的死亡,從此你在大家的記憶中就會逐漸消失。
第三次是當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也把你忘記了,那麼你在這個世界上真的就了無痕迹了,于是這個時候的你就真正死去了,整個宇宙和世界都與你無關,你也真正的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對于我們來說,接受死亡其實并不是自我安慰,而是一個每個人都要學會的生命學科,隻有正視死亡,才能真正的了解死亡,隻有把傷害降到最低,才能真正的擁抱他。
我們所要求的生命長度,其實也許沒有那麼重要,因為隻要我們把活着的每一天都做好,給予大家足夠的愛,其實就足夠了!
那麼即便有一天我們會從世界上消失,真正記得自己的人也會不在,就算我們生活的痕迹全部消亡了,但是我們也有活在世界上的證據。
我們要知道不管我們的生命最終是出生還是死亡,其實都是一瞬間,對于宇宙來說都是渺茫的一刻,最終都是要彙入時代的洪流,宇宙的時光裡的。因為“死之後,這個世界沒有你了,你不要感到悲傷,因為在你出生之前,這個世界也沒有你。”
你在世界上活了幾十年,擁有了自己的記憶,其實也就足夠了。那麼死亡的真正意義是意識的消亡,是軀體的腐爛。
我們應對死亡的方法就是消散恐懼,遺忘恐懼。當你能夠真正了解死亡之後,就能非常坦然地了解自己,接受死亡本身。
因為對于死者自己來說,肉體的消失就是死亡本身。因為人死了,就會化作塵土,沒有思想,沒有意識,任何看得見的意識形态都會不見,所有之前的努力痕迹,所有成績,所有愛恨情仇和物質财富,都會煙消雲散。
當自己被親友被世界上最後一個人所遺忘的時候,是我們人生的結束,又何嘗不是一種新的開始呢?
慢慢的我們變成一個符号,成為别人感情的寄托和依賴,就像“尋夢環遊記”裡那樣:“真正的死亡,是沒有人再記得你。”也許短短50年,大家都會忘記你的存在。
可是難道被遺忘,就能真的否定我們自己嗎?如果現世的我們,會因為被遺忘而失去生活的希望,那和行屍走肉有什麼不同?
人死如燈滅,每個人都有活在世界的勇氣和機會,被遺忘是很正常的事情,理解它接受它,即便整個宇宙都不再和我們相關,但是我們曾經活過的記憶是永遠不會消滅的。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萬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