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收藏家馬未都曾說過一句話:“讀書最大的意義,就是學以緻用。”
這句話其實可以回答這個經典問題:“讀了那麼多書,學了那麼多東西,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關于這個問題,馬未都認為,很多人學了那麼多東西,仍然過不好這一生,最大的原因在于學以緻用上出了問題。
說起學以緻用,這也不是什麼新鮮名詞了,早在明朝,就有一個人關于這件事,提出了一個影響日本、乃至東南亞的觀點。
這個人就明朝第一牛人——王陽明。
而他提出的這個觀點,就是“知行合一”理論。
說起王陽明,這可是個多項全能的全才。
王陽明一生,文能考中進士,最終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
武能征服少數民族土酋,開疆拓土,平定甯王叛亂,為大明朝安邦定國,立下無數戰功。
此外,王陽明還是個神箭手。在《明朝一哥王陽明》中,曾提到過一件事。太監張忠因為跟王陽明不對付,想要讓他出醜,于是故意邀請他去校場觀看将士演武。演武場上,張忠不懷好意地拿了一把弓箭過來,當着三軍将士的面,提出要王陽明射箭。
張忠原本是想給王陽明一個下不來台,讓他在三軍将士面前顔面掃地。
王陽明說自己射得不好,不射。大太監非要逼着他射。
誰知道看起來文弱無比的王陽明,推脫不過,拿起箭來,搭箭拉弓,環環直中靶心。
于是校場四周的将士都驚呆了,像看天神一樣看着王陽明,都被這位弱不禁風的王大人徹底折服了。
就是這樣一個神人,他一生最出名的,卻不是他的戰功,不是射箭,也不是他的文學修養,而是他創立的“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從小就喜歡鑽研佛道,乃至宋明理學。慢慢地,通過日夜參究,他發現宋明理學的理論有所偏頗。
于是他每日裡冥思苦想,想要參透真正的“理”,以至于對考取功名上不太上心。
但他父親是往屆狀元,對兒子的功名十分熱衷,王陽明沒辦法才勉強去考的進士。
王陽明考中進士後,在朝中為官時,因為得罪了弄權的太監劉瑾,被發配到了偏遠的貴州龍場做驿丞。那個地方,是平日裡發配犯人的地方。
不過沒想到,龍場惡劣的生存環境,反而磨練了他的意志,錘煉了他的筋骨;那裡荒無人煙的自然條件,反而令他可以靜下心來,有時間,有機會冥思苦想,繼續參究他要尋找的“理”。
終于,在龍場經過無數個日夜的苦苦思索後,王陽明一夜之間“頓悟”。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
從那以後,王陽明對于理學的疑團全部解開了,也開創了這世上從未有過的全新一派——心學,後世也稱“陽明心學”。
王陽明心學思想包括“心外無物,心即理”、“知行合一”、“緻良知”等觀點,而其中“知行合一”的觀點,更是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
王陽明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以後的無數代中國人,也影響了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的思想潮流,日本後期著名的“明治維新”就是受他的影響。
連日本著名的海軍大元帥、“軍神”東鄉平八郎,在他随身所帶的腰牌上,也刻着“一生俯首拜陽明”七個大字。
02
到了近代,有一個人不但受王陽明思想中“知行合一”理論的影響,并且對這一理論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這個人就是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最先的名字并不是這個,而是叫陶文浚,大學期間,因為深受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影響,他給自己改名為“知行”,認為“知是行之始”,認識先于實踐。
再後來,随着閱曆的增加,認識的逐漸深入,陶行知漸漸意識到,從行到知”隻是認識的第一階段,再由知到行才是認識的更高階段,于是他寫了一首小詩: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并從此改名“陶行知”,就是為了提醒自己,行動比認識理論要更重要。
04
朗費羅說:“頭腦中想着行動而不是信條,将有助于滿足我們最大的需要”。
說的其實就是,哪怕僅僅從功利的行動角度來講,行動的意義也要遠遠大于理論。
雖然理論也是我們成長和前進路上很重要的一環,但如果沒有行動,一切都是空的。如果沒有行動,我們對事情的認知也不會到達很透徹的程度。
就像那句話說的:“你永遠不可能從書本上學會遊泳”,就像稻盛和夫說的:“你永遠不會在榻榻米上學會企業經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