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曾經閱讀過Arthur Clarke所撰寫的小說“2061”,全篇小說圍繞一次與哈雷彗星對接的載人任務來展開。那麼問題來了,像這樣的任務究竟有多大的可能性來實現?
我們實際上早已向哈雷彗星發射過宇宙飛船。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哈雷彗星訪問了内太陽系,當時我們向其發送了五艘宇宙飛船,其中最著名的是“喬托号”(Giotto)。
從那時起,我們又發起了幾個彗星任務。在1999年,NASA發射了“星塵号”(Stardust)穿過彗星“Wild 2”的慧發(彗星尾巴的部分),并帶着樣本于2006年重返地球。
NASA在2005年一月發送了宇宙飛船“深度撞擊号”(Deep Impact),并于2005年七月四日到達“坦普爾一号”(Tempel 1)。“深度撞擊行動”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在彗星表層進行爆破産生坑洞并且進行科學考察的任務!通過此次的任務,我們了解到,這顆彗星比預期之中遍布着更多的塵埃而沒有想象中的那般寒冷。“星塵号任務”(Stardust mission)将在2014年經過“坦普爾一号”(Tempel 1)時拍攝“深度撞擊号”所産生的坑洞,而“深度撞擊号”則會在未來十年内前往并考察“波辛彗星” (Boethin)。
最後,歐洲航天局2004年發射的羅賽塔任務(Rosetta mission),在2014年成功環繞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最終降落其上。
相關知識羅塞塔号(Rosetta)是歐洲空間局組織的機器人空間探測器計劃,研究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2004年3月2日在圭亞那太空中心發射,10年8個多月後進入彗星軌道,随後其所攜帶的菲萊登陸器則于2014年11月12日在彗星上着陸。在2014年8月6日它接近到彗星約100 km(62 mi)的距離,并降低其相對速度為1 m/s,從而成為意圖會合彗星而進入其軌道的第一個航天器。經過進一步的機動,計劃是接近到30 km後和大約6周後進入軌道。它是歐洲空間局地平線2000基礎任務的一部分,和它是被設計成既軌道環繞彗星又登陸彗星的第一個任務。
德國達姆施塔特歐洲空間運行控制中心(ESOC)獲得羅塞塔号的信号(2014年1月20日)
哈雷彗星(正式名稱是1P/Halley)是著名的短周期彗星,每隔75-76年就能從地球上看見,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周期彗星,人一生中可能經曆兩次他的來訪。其他能以裸眼觀察的彗星可能會更壯觀和更美麗,但可能要數千年才會出現一次。
獵戶座流星雨,起源于哈雷彗星,一顆獵戶座流星位于銀河的下方以及金星位于圖片的右側。
哈雷彗星的核心照片,1986年由喬托探測器拍攝。可以觀察到深色的原子核,以及從其表面噴出的塵埃和氣體。
如有相關内容侵權,請于三十日以内聯系作者删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