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轼的豁達人生

蘇轼的豁達人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11:02:45

蘇轼的豁達人生?有一天,蘇轼吃過飯後在後院散步,他拍着肚子問左右:你們說,這肚子裡裝的是啥啊?,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蘇轼的豁達人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蘇轼的豁達人生(蘇轼一生豁達嗎)1

蘇轼的豁達人生

有一天,蘇轼吃過飯後在後院散步,他拍着肚子問左右:你們說,這肚子裡裝的是啥啊?

一個侍婢回答:學士肚子裡裝的,都是錦繡文章。

蘇轼聽後微微搖頭。

另一個侍婢回答:學士肚子裡裝的,那是滿腹智慧。

蘇轼聽後笑而不語。

這時候,侍妾朝雲上前回答說:學士肚子裡裝的,是一肚皮不合時宜。

蘇轼聽後捧腹大笑。

這句話,真的說到了他的心裡。

在仕途之上,蘇轼是不得志的:他不贊成“新派”王安石的變法,但對于“舊派”司馬光等人對變法的完全否定也不贊同。

于是他就在兩難之間不斷被流放:新派上位,他被流放,舊派有了勢力,剛把他調回,發現這小子不聽話,于是又給流放。

所以說起蘇轼的一生,他不是被流放,就是在被流放的路上。

後來,侍妾朝雲為蘇轼生下一個兒子,蘇轼寫了一首《洗兒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在這首詩裡,不難看出他的“意難平”:自己一生坎坷,卻是因為被聰明所誤。

後人在蘇轼的詩詞中,獨處的大多是“豁達豪放”,于是大家默認蘇轼是豁達的。

但是,讀完了蘇轼的3460首詩詞,才會發現:他并不是真正的豁達。

蘇轼的豁達,有時候是一種“自我安慰”,還有時候,或許隻是“習慣性豁達”。

比如,在蘇轼有名的“中秋詞”——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南宋評論家胡仔在他的《苕溪漁隐叢話》中評論說: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大家都被這首詞的高遠疏闊所折服,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這首詞開頭,有一個小序: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這年中秋,蘇轼喝酒喝到天亮,醉得稀裡糊塗,心裡想起自己的弟弟蘇轍,于是寫下這首詞。

當時陪蘇轼喝酒的有哪些人?估計大約還是他的侍妾之類。一個人會喝得酩酊大醉,要麼是因為開心,要麼是因為苦悶。

從後面的“兼懷子由”來看,當時的蘇轼心情不會多麼明朗。

杜甫曾在《月夜憶舍弟》裡寫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蘇轼當時的心情,估計跟這也差不多:他跟弟弟蘇轍從小一起長大,兄弟兩人感情一直不錯,後來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蘇轼自行外調,本來想到密州,和蘇轍隔得近一些,但最終,兄弟兩人還是未能見面。

這一年中秋的時候,兩人已經七年未見。中秋節,蘇轼落落寡歡,有太多的話又不能跟别人說,所以隻好寫給自己的弟弟。

但是寫着寫着,蘇轼心中的“豪情萬丈”習慣性上湧,于是大家就讀到了“豁達”。

但在這豁達背後,其實是難言的孤苦與思念。

除了《水調歌頭》,還有那一首——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清人鄭文焯曾在《手批東坡樂府》點評:此足征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

從這裡,大家又讀出了蘇轼的“從容豁達”,任它落雨,心情自适。

但其實,這首詞在最開始也有一段小序:

當時蘇轼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太守将黃州東邊的一塊地給了蘇轼,于是就有了“東坡居士”的别稱。

後來,朋友來訪,見“東坡”這塊地有些貧瘠,就建議不如去沙湖那邊耕作,于是幾人結伴,往沙湖那邊去看,結果在路上下起了雨,大家被淋得非常狼狽,隻有蘇轼自己說:“我覺得也沒咋地”。

後世的解讀,往往是從詞中來,是蘇轼自己在說“也無風雨也無晴”,旁人是何反應,我們無從知曉。

但你細想,幾人在路上遇雨,大家都狼狽不堪(蘇轼第二天還感冒了),隻有蘇轼一個人在雨中灑脫行走。

這樣的“豁達”,跟蘇轼詞中一貫的“習慣性豁達”是一樣一樣的,無論多麼愁苦,蘇轼在詞裡寫着寫着,就不自覺地生發出一股昂揚之氣。

但旁人怎麼看怎麼想呢?或許很多人看到愣是冒雨前行的蘇轼,也會在心裡默默罵一句:傻批。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眼中的毫無意義、純屬浪費時間,在另一些人眼中,卻是非做不可的選擇和堅持。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半的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堅持。

當你發現,蘇轼在雨中行走,他說“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時候,其實這隻是他的“自以為”,這種豁達就變成了孤獨。

蘇轼對孤獨有着一種很深刻的體驗,在《赤壁賦》中,他曾寫過: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那一晚,他也是和朋友們乘舟在江上,有人吹箫,聲音低沉蕭索。

這樣的孤獨,在蘇轼生命裡,才是一種常态。

蘇轼摘下自己“豁達”的僞裝,全然流露出自我本色的,是那一幅——

《寒食帖》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蘇轼的《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前兩個是王羲之的《蘭亭序》與顔真卿的《祭侄文稿》。

“三大行書”的俊逸就在于“筆随意走”,書寫時的情感、氣勢,完全噴湧而出。

在《寒食帖》中,我們看到的蘇轼,不再是“老夫聊發少年狂”,他不再像一直展示給大家看的那樣“豁達”,而是很落魄,很艱辛。

在文詞間,讀起來讓人特别難過,這種難過,甚至遠甚于《江城子》中那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寒食帖》寫于蘇轼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這一年,一直陪伴自己長大的乳娘去世了,在寒食節,蘇轼望着窗外,發現春光消逝,烏鴉銜着紙錢,于是心中的難過猶如江水,淘淘滾滾,他拿過筆,一氣寫下了這一首《寒食帖》。

“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在在愁卧中聽說海棠花謝了,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顯得殘紅狼藉。

字帖中的“花”和“泥”牽連在一起,嬌貴的花兒啊,零落成泥。

海棠花是蘇東坡的家鄉四川特有的花,所以這一句就是蘇轼在自比,自己的生命猶如這樣的花,風吹雨打,凋零成泥。

《寒食帖》是蘇轼少見的,毫不遮掩自己難過悲痛的詩篇,

詩的最後一句:“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

想要報效朝廷,可是連門都進不去,想要回到家鄉,可是父母的墳墓都在萬裡之外。

一個是君主,一個是父母,“墓”字很大,“君”字卻很小,像蜷縮在角落之間。

這是怎樣的悲憤和孤獨!

最後,是蘇轼的一首《蔔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缥缈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千百年來,或許蘇轼就是那一個“揀盡寒枝不肯栖”的孤獨精靈吧。

浮雲世事改,孤月此心明。#蘇東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