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魏晉南北朝的曆史出口最終是由北方統一了南方,但東晉南朝對于江南地區的開發仍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例如,我們現在介紹自己,都習慣地稱自己為南方人或者北方人,即使居住在陝西、四川這樣的西部省份,恐怕也不會自稱是“西方人”。
地理文化劃分,東西變南北
但将南方和北方作為中國地理與文化的天然劃分,并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漢代有一句著名的俗語叫作“關西出将,關東出相”,意思是說關中、隴右一帶因為民風彪悍,盛産名将和勇士;關東地區則文化繁榮,漢代的宰相多是出自關東。說明漢代人其實是以“東”和“西”來劃分地理和文化的。
如果再往前追溯,楚漢相争,戰國時期秦與東方六國的對峙,甚至周武王滅商,都是東西向的對抗。因此在秦漢時代的人心中,中原才是決定天下走勢的核心區域,江南雖然腹地廣闊,不過是帝國邊陲,無關大局。
一代枭雄劉備,聽說曹操占領了荊州,想要南奔蒼梧,投奔他的老朋友吳巨。最初沒有想到聯孫抗曹,固然是因為他與孫權沒有什麼淵源,但恐怕也與江南之前從來不是中國政治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闆塊有關。司馬遷的《史記》中講“江南卑濕,丈夫早夭”,記錄的可靠性多少有點讓人懷疑,但無疑代表了北方人對江南的普遍觀感和想象。
直到東晉初年,司馬睿還對江南大族顧榮說“寄人國土,心常懷慚”,就是說我寄居在别人的土地上,心中常常感到慚愧。這句話的背景,學者有很多不同的解讀,但至少司馬睿在心理上仍以北方作為中心,江南隻不過偏居一隅。
東晉南朝,經濟重心南移
但兩百多年後,這一認知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陳朝的最後一個皇帝陳叔寶,聽說隋朝的軍隊打過來了,仍然自信地說:“王氣在此,齊兵三度來,周兵再度至,無不摧沒。虜今來者必自敗。”就是說江南這個地方才是王氣和正統的所在,北齊的軍隊三次打過來,北周的軍隊兩次打過來,都遭到失敗,隋朝人現在打過來,也一定會遭到失敗,這反映出當時人們對于南方的認識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了。
經過了東晉南朝對江南腹地的經營和開發,到了隋唐帝國重建統一的時候,形勢已大不一樣。著名的經濟史學者全漢昇對此有很好的總結:“我國第二次大一統帝國出現的時候,客觀形勢和第一次大一統時有些不同。第一次大一統的時候,全國軍事、政治和經濟的重心全在北方,問題比較簡單。可是到了第二次大一統帝國出現的時候,軍事、政治重心仍然在北方,經濟重心卻已經遷移到南方去了。”這一從“東西”到“南北”的變化,直到現在仍影響着中國,而這無疑也是魏晉大變局留給我們的重要遺産。
魏晉南北朝盡管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段亂世,但是正因為經曆了這段亂世的曲折發展,到了隋唐時代,統一才真正成為中國曆史上的主流。而經過東晉南朝的苦心經營,南方的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經濟與文化上與北方并駕齊驅,甚至逐步超過。我們今天觀察到的中國南北的不同,最初便奠基于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