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下半年衛生健康工作計劃?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尤方明 北京報道 衛生健康事業關乎民生福祉過去十年,健康中國戰略全面實施、人民健康得到全方位保障;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一老一幼”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深化、人民群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速破解;公共衛生防護網築牢織密,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防控更有效有力;衛生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醫療技術能力與質量水平雙提升;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讓更多群衆方便看中醫、放心用中藥;衛生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參與全球衛生治理更深更廣,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2022年下半年衛生健康工作計劃?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尤方明 北京報道 衛生健康事業關乎民生福祉。過去十年,健康中國戰略全面實施、人民健康得到全方位保障;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一老一幼”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深化、人民群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速破解;公共衛生防護網築牢織密,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防控更有效有力;衛生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醫療技術能力與質量水平雙提升;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讓更多群衆方便看中醫、放心用中藥;衛生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參與全球衛生治理更深更廣。
9月7日,中宣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成就有關情況。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這十年,是我國衛生健康事業進步最大,老百姓健康獲得感不斷增強的十年。人均預期壽命從74.8歲增長到78.2歲,實現曆史性的躍升。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人民群衆健康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将繼續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衆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築牢健康之基。
深化醫改,旨在推動“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兩個重點難點問題。
破解看病難,關鍵在于優質醫療資源的盤活與提升。十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深入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和體系建設,多措并舉,推動構建有序的就醫和診療新格局。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司負責人朱洪彪介紹,通過加大财政投入,醫療資源總量進一步增加。相比2011年,全國醫療機構數增長了8%,床位數增長了83%,衛生人員數增長了62%。
在總量提升的基礎上,更要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目前設置有12個專業類别的國家醫學中心,建設50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十四五”期間還将建設120個左右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提高優質醫療資源相對薄弱地區相關專科的診療水平,縮小與全國先進水平的差距,大幅減少跨省、跨區域就醫人群。2021年,首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相關專科的跨省就醫較2019年下降了9.3%,就醫秩序更趨合理。
此外,國家還以醫聯體建設為重點構建分級診療體系。目前組建各種形式的醫聯體1.5萬個,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2021年雙向轉診的人次數達到2880萬,雙向轉診結構明顯優化,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醫療資源布局合理性和服務協同性進一步增強。
破解看病貴,集采是重要抓手。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和耗材加成,基本醫療保障能力穩步提升。推進國家組織藥品耗材集中采購和使用,已經開展的7批集采中選藥品平均降價超過50%,兩批耗材集采平均降價超過80%,開展藥品談判議價工作,平均降價超過50%。
朱洪彪表示,十年來,以健康為中心的改革導向更加突出。以大健康理念為引領,把預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強重大疾病防治和慢性病健康管理,改革完善疾控體系,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開展醫養結合,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方式和工作模式不斷創新。
“我們将立足國情、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繼續探索用中國式辦法破解醫改這個世界性難題。”朱洪彪說。
新時代我國人口發展面臨深刻變化。在總人口增速明顯放緩、生育水平持續走低、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做好“一老一幼”健康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司負責人杜希學介紹,2021年,全國孕産婦死亡率為16.1/10萬,嬰兒死亡率為5.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7.1‰,較2012年分别下降了34.3%、51.5%和46.2%。
從全球來看,當前我國孕産婦死亡率遠低于中高收入國家43/10萬的中位數水平,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均低于中高收入國家9‰和11‰的平均水平。中國婦幼健康核心指标水平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國家前列,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全球婦幼健康高績效的10個國家之一。
杜希學表示,将通過“兩提升”“兩消除”“一促進”的舉措進一步推進婦幼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兩提升”即母嬰安全行動提升計劃和健康兒童行動提升計劃;“兩消除”即啟動實施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行動計劃和加速消除宮頸癌行動計劃;“一促進”就是通過實施母乳喂養促進行動計劃,促進嬰幼兒良好的生長發育和母嬰親密關系形成。
在落實“健康老齡化”方面,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強調,将持續開展健康中國行動—老年健康促進行動,不斷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養;到2025年,超過60%的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要設立老年醫學科;為4000萬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從專業機構到居家社區的全鍊條長期照護服務;建立起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整合型健康養老服務體系。
王海東說,在“十四五”期間,将緻力于建立完善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複護理、長期照護、安甯療護“六位一體”的綜合連續的、覆蓋城鄉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切實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獲得感。
基層是醫療衛生事業的網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強不強,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看病就醫“急難愁盼”問題的解決。
朱洪彪在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時指出,強基層始終是衛生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持續提高。
一是基層醫療衛生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服務的可及性進一步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國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近98萬個,其中鄉鎮衛生院3.5萬個,村衛生室59.9萬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3.6萬個。
二是服務能力持續增強,居民認可度逐步提高。制定服務能力标準,完善基礎設施條件,2021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服務42.5億人次,占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量的50.2%。
三是基層衛生人員數量大幅增加,結構不斷優化。十年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總數從343.7萬人增加到443.2萬人,村醫隊伍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的比例從18.5%上升到41.5%,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穩步推進,醫患聯系和溝通得到加強,健康教育和引導作用得以強化。
四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提質擴面,促進公平享有。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标準由2012年的25元提高到目前的84元,基層機構開展的項目從10類擴展到12類,每年為高血壓、糖尿病、肺結核等重點疾病的患者和0-6歲兒童、孕産婦、65歲及以上老年人等重點人群提供10多億人次的健康管理服務。這些項目的實施有效促進了城鄉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李斌給出的一組數據亦反映基層衛生健康工作的成效。近十年來我國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三級網絡不斷健全,90%的家庭15分鐘内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到2021年,我國衛生人員總量達到1398.3萬人,各類人才隊伍規模不斷壯大,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占比達到72%。加強醫聯體、醫共體建設和縣域綜合醫改,50%的縣醫院能夠開展複雜手術。推進大病重病在本省解決、一般病在市縣解決、頭疼腦熱在鄉鎮、村裡解決。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