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本地毛竹枝條和毛竹生産加工的竹屑(粉)等作為原料栽培竹荪,采用竹、林、果下套種和大田等種植栽培生産模式,免費提供菌種和培養料給農民種植,實行标準化生産,按最低保護價收購。8月22日,記者在融水苗族自治縣采訪時看到,融水縣竹荪産業不但變廢為寶,還保護了生态,實現青山金山雙豐收。
竹荪種植因其短、平、快的脫貧緻富方式廣受各方青睐。然而,要種竹荪就要備木屑,在一些地方,菇農到山上砍木頭打成木屑,對生态造成破壞。“之前,農(林)生産加工廢棄物,往往是燒掉的,不但浪費,還污染環境。”永富生态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在政府部門和科研院校的大力支持下,永富生态農業有限公司在融水香粉鄉利用本地竹木廢棄物栽培竹荪,林下栽培竹荪面積1100畝。“高山竹荪栽培方法”于2017年,獲國家知識産權局頒發的專利;生産經營“竹韻荪香”的生态特色産業示範區被評為第二批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縣級示範區。
“在核心區,我們免費提供菌種和培養料給貧困戶,按10元每公斤收購鮮竹荪,幫助貧困戶實現産業脫貧。”永富生态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說,他們采取“公司 合作社 基地 農戶”“互聯網 ”的生産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由公司和合作社建好大棚,制好菌種(棒),免費提供菌種和培養料給貧困戶,與其簽訂《竹荪種植銷售合同》,由貧困戶選擇竹荪、木耳、茶樹菇、香菇等品種經營生産,企業、合作社負責收購和加工銷售産品,實現共赢。到了生産采摘加工季節,還請當地群衆特别是貧困戶務工,增加貧困戶收入。據統計,2017年參與種植的農戶戶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有效帶動115戶350名貧困人口實施精準脫貧,扶貧成效顯著。
通過更新品種,推廣新技術,企業、合作社帶動等方式,食用菌種植已經成為融水農民脫貧緻富的支柱産業。目前,食用菌生産已經輻射到14個鄉鎮、26個村,種菇農戶達6307戶。全縣共有26個合作社參與食用菌産業發展。預計2018年食用菌面積可達460萬平方米,總産量2.5萬噸,總産值3億元。(文/廣西日報記者 陳靜 圖/網絡綜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