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建字連筆技巧

建字連筆技巧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0 05:10:47

引言:

劉熙載謂:“他書法多于意,草書意多于法。故不善言草者,意法相害;善言草書者,意法相成。”

“不善言草書者,意法相害;善言草書者,意法相成。”

劉氏在這裡辨證地說明了在草書中“意”和“法”二者之間的關系。書寫草書時既不能聚墨成形,任筆為體,一味強調“意”,也不能專注于昔人所總結的經驗成法。二者要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即使以颠狂著稱的旭、素,他們的草書也是有嚴格法度的,與常人不同的是他們能夠做到意法相成,泯規矩于颠狂之中。後世人不知學習草書要“意法相成”,“或以為颠狂而學之,與宋向氏學盜何異?”

人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往往要把筆畫寫得精緻,進而使字形美觀。但是,在學習臨摹時,卻因為用筆和筆法的問題,導緻書法在點畫的書寫中,不是缺少筆力,就是筆畫軟弱漂浮,更會讓書法缺少古意,不符合書法的基本要求。那麼,如何合理用筆才能寫出精緻的筆畫呢?其實這方面的要求古人早都說過了。

建字連筆技巧(行筆六字原理和方法)1

清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劉熙載在《書概》中提出了行筆時的“六字”原理和方法:“逆入、澀行、緊收”。我們根據劉熙載的許多書法理論來看,他這個方法并非是假大空或者是理論上的說法,恰恰相反,劉氏的書法理論都是很實際的。當代書法家沃興華非常贊成劉氏理論,并且他對這6個字作了示範,得到了許多書法愛好者的一緻認可。下面對此進行一一解析。

逆入:

這其實是起筆時的方法問題,我們在寫一個點畫時,總不能直接将毛筆鋪在紙上向前運動,那樣的話,是不符合毛筆書法的基本要求的。因此,劉熙載就提出了“逆入”的要求。這個動作是:當毛筆入紙時,要按照欲右先左或欲下先上的原則,将毛筆的筆鋒埋入筆畫中間,這裡也可以叫作裏鋒,其目的是為中鋒行筆打下伏筆。

建字連筆技巧(行筆六字原理和方法)2

澀行:

這個動作是行筆過程,近現代書法家沈尹默對澀行也有自己的解釋,但大緻原理與劉熙載相同。他是這樣說的:“澀的動作,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使毫行墨要留得住。留得住不等于不向前推進,不過要緊而快。”這個說法非常形象,也讓人眼前會浮現出沃興華先生對澀行筆法的演示畫面。他在演示中說到,在寫一個橫畫澀行時,筆杆不一定要向右傾斜,也不要垂直于紙面,而是要向左方傾斜去,邊行筆,邊向右前方推進,當然,這時候還要控制好行筆的速度,可以叫作似進非進、半推半拉的感覺,這樣就會達到澀行的那種要求了。總體要求是:沉、澀、實。

建字連筆技巧(行筆六字原理和方法)3

緊收:

緊收是指筆畫寫完後的收筆部分,它是沿用中段行筆後的動作,我們不能在寫完澀行筆畫後,就直接擡筆,而是要收好筆。但是,這裡的緊收要求就是一個核心:緊。收筆要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寫到收筆時,要回筆,把“氣”收住;二是收筆是筆勢的要求,不能因為它是筆畫的末端就恣意放開,恰恰相反,這裡還要承接或啟下後面的筆勢要求,哪怕是正體字。隻有這樣,寫出來的筆畫才會有力量感、厚重感。

建字連筆技巧(行筆六字原理和方法)4

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也對書法筆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成為後世學習書法的重要的理論支撐,他的方法相比劉熙載的說法更為宏觀一些,雖然沒有具體的操作要求,但也強調了筆畫中段的重要性。他是這樣說的:“用筆之法,見于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他說,古人筆畫的中實和厚重就在中段部分,是從書法風格表現上說明了中段的重要性。可以說,包世臣與劉熙載的觀點雖有類同之處,即要求筆畫的行筆要做到“實”而“厚”,但劉熙載的更有極好的操作性。

建字連筆技巧(行筆六字原理和方法)5

所謂“實”,并非是要把筆畫寫得很厚實,這個理解是狹隘的。筆畫的厚實,并不等于厚重,厚實是指點畫的粗細而言的,這一點在漢隸書法中也有體現,但對于一些楷書作品如褚遂良的楷書中,它的筆畫未必是厚實的,它的點畫雖細,但細而有力。厚重,是指書法點畫的力量感,不管筆畫的粗細,書寫時隻要注入了筆力,點畫就有“厚”和“古”的感受,同時也就顯得厚重了。

建字連筆技巧(行筆六字原理和方法)6

雖然古人把書法中的點畫的書寫分為三個部分來論述,但它畢竟在一個時間和空間裡幾乎是同時形成的,然而,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它們的形成時間卻有所差異,因而在空間的表現上也就有所不同。就時間來說,首先是寫起筆的“逆入”,這個動作中又包括了毛筆的起、行、收及筆鋒的轉換,這樣一來,空間也就有了一定的變化了。同樣,其它兩個部分也是同一樣道理。基于這些,我們在研究書法在書寫時就要貫徹精、細的原則,隻有這樣,才能達到“精細入微”的微妙程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