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是孔子在長期教育實踐中首創的一個經典教育原則——指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心理素質,選擇适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地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我們認為,要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對教育者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教育者懂得感覺統合,就相對容易得多。
如果不了解感覺統合,教育者就無法理解:
為什麼同樣的作業量,有的學生40分鐘寫完,有的學生卻要三四個小時才能完成?
為什麼有的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全都會,但一考試就不及格?
為什麼有的學生看起來很聰明,但成績就很一般?
為什麼有的學生總寫反字,怎樣強調都還是寫反?
為什麼有的學生總把字寫到格子外?
為什麼有的學生總是坐不住,怎樣處罰都還是動來動去?
為什麼有的學生怎樣教都教不會?
為什麼有的學生嚴重偏科?
為什麼有的學生總是不喜歡舉手回答問題?
為什麼有的學生上課總愛講話?
……
這些“為什麼”,如果您了解感覺統合的話就能找到答案。
寫作業很慢,可能是孩子的手指分化和抓握力很不足,導緻他一寫字就很累;
聰明的孩子成績卻不好,可能是孩子的視覺空間發展不足,無法正常表現自己的能力;
怎麼教都不會,可能是孩子的前庭覺和視聽覺發展不足,沒能力學習;
嚴重偏科,可能是孩子的觸覺通路很不足,隻能接受有限的信息;
問起來都會,一考試卻不及格,可能是孩子的視覺空間發展不足,閱讀跳行漏字;
不喜歡舉手回答問題,可能是孩子觸覺很敏感,不想被人關注或害怕說錯;
總把字寫到格子外,可能是孩子的視覺空間發展不足;
上課控制不住講不停,可能是孩子觸覺遲鈍;
怎樣處罰都是好動不安,可能是孩子前庭覺發展不足,正在自我彌補;
……
以上問題,是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不足(感統失調)所造成,是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未發育完善,是生理的問題,而不是态度問題,所以用一般的教育方式無效。
需要通過 感統訓練 來從根本上改善孩子的大腦和身體情況,同時在教育上要根據孩子當下的感統狀态來采取不同的方式,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例如——
手指分化不足,寫字很辛苦的孩子
對于手指分化不足,寫字無力、寫字慢、寫字很辛苦的孩子,家庭作業要以聽讀為主,書寫為輔;
視覺空間發展不足,看書有困難的孩子
對于視覺空間發展不足,看書讀書有困難的孩子,可以以聽覺學習為主,視覺學習為輔;
聽覺發展不足,聽覺學習有困難的孩子
對于聽覺發展不足,聽覺學習有困難的孩子,可以以視覺學習為主;
好動、能量又充足的孩子
對于好動又能量充足的孩子,可以采取『先運動後學習』的方式,例如第一節課先上體育課,第二三節上文化課,再來30分鐘的大課間,讓孩子活動夠,讓能量得到釋放,讓身體得到滿足。
晚上寫家庭作業時,要采取『先訓練後寫作業』的方式,先玩15分鐘感統遊戲,再寫20分鐘作業,然後再玩15分鐘感統遊戲,再寫20分鐘作業。
上課愛講話或不敢舉手回答問題的孩子
對于上課愛講話或不敢舉手回答問題的孩子,老師就要先來了解觸覺敏感和觸覺遲鈍的孩子有什麼不同,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幫助孩子。
觸覺敏感和觸覺遲鈍的孩子接受信息方式各有不同,面對同一信息反應不同,例如:
在操場的跑道上跑步摔一跤,觸覺遲鈍的孩子馬上站起來繼續跑,而觸覺敏感的孩子就會覺得非常痛,哭好久,不願再跑;
在課堂上,老師提問題讓孩子舉手回答,觸覺遲鈍的孩子,老師題目還沒講完,他就已經高高地把手舉起來,而觸覺敏感的孩子就會想很久,有各種擔心,擔心自己回答得不正确,擔心舉了手老師不叫他,會很尴尬;
同樣是遲到,觸覺遲鈍的孩子會大大方方地走進教室,而觸覺敏感的孩子就會擔心被老師批評,或覺得當着那麼多同學的面走進教室會很不好意思而徘徊樓下不肯上去;
同樣是批評,觸覺遲鈍的孩子不當一回事,轉身就忘,而觸覺敏感的孩子就會永遠記得甚至由此害怕見那位老師;
同樣是感冒發燒,觸覺遲鈍的孩子馬上跟老師彙報,而觸覺敏感的孩子就會忍住直到放學家長來接才敢說自己不舒服;
……
觸覺遲鈍與觸覺敏感的孩子是如此的不同,教育與引導方式當然要有所不同。
而不同感統狀态的孩子,其差異就更不一樣,如果用“同一個老師用同樣的教育方法,别的孩子就很好,而你的孩子就不行,那是你的問題”的理由來教育家長,就違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所以,我們認為因材施教中的“材”,最根本的是孩子的感覺統合狀态,孩子的感覺統合狀态不同,其學習方式、接受能力、心理需求、認知水平等就不一樣,所要采取的教學态度和方式就有所不同。
教育者懂感覺統合,在教學中才能量體裁衣,對症下藥,“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才能激發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教育的成效。
文章/惠心千愛湛江中心 戴思慧
圖片源于網絡,侵權請聯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