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中華鲟數量?來源: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活化石中華鲟數量?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來源:科技日報
記者 張蓋倫
中華鲟,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
上億年的時光,并沒有在它們身上留下多少痕迹。這種身披盾甲的魚,仍然保持着自己遙遠祖先的形态特征,被視作“活化石”。
中華鲟是一種大魚。漁民中有諺語,“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鲟,“象”指的則是白鲟。
中華鲟壽命長,現有觀察到最長可以超過40歲。不過,它性成熟的時間也晚,需要十年左右。也就是說,新生的中華鲟,要經過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為這個種群帶來補充群體。
中華鲟的産卵量不低,但存活量相當有限。溯河洄遊,回到出生地産卵,是刻在中華鲟體内的本能。
這是段艱辛的旅程,一路上,中華鲟結伴逆流而行,不吃不喝,悶頭從大海遊回出生之地。到達長江中上遊後,它們會先找地方“休整”,等待性腺成熟,在秋季完成返回長江幾乎唯一的使命——繁衍。
也因為這樣的生活史,當初中華鲟研究所做中華鲟全人工繁育時,大家心裡也打鼓。
人工養殖的中華鲟,一直被圈養在淡水環境下。未曾與激流搏擊,在“青春期”到來之際,它們能夠順利發育成熟嗎?
當年的子二代課題項目組組長郭柏福曾發表文章稱,他們先後進行了長江及沿海中華鲟栖息地和自然繁殖期間的水環境資料收集與分析,對中華鲟研究所往年中華鲟人工繁殖、中華鲟性腺發育過程以及野生Ⅲ期親魚蓄養繁殖和子一代後備親魚養殖經驗進行了總結,選擇了在純淡水環境中調控水溫、水流、營養、光照來使得中華鲟性成熟的技術路線。
他們找到了合适年齡梯隊的親魚,用B超這種無創方法區分出親魚的性别,對親魚進行個體識别和标記,并在雌魚性腺發育到期末成熟階段,确定催産方案。2009年10月4日下午,第一尾子二代中華鲟魚苗在中華鲟研究所三峽基地誕生。
盡管實現了全人工繁育,但中華鲟身上還有太多謎題沒有解開。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謝平曾詩意地比喻,長江是一座壯觀的劇院,各類物種用各自的音符和節奏,彈奏着共同的河流之歌。這些歌曲,“即便我們傾心地觀察與思考,也未必能完全理解它”。
但中華鲟等魚類奏響的那些特殊而悠長的曲子,本該繼續存在于河流之歌的樂章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