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是否存在灌溉?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尼羅河堪稱埃及的“母親河”,古希臘曆史學家、哲學家希羅多德在實地考察埃及後留下千古名言:“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的确如此千百年來,尼羅河一直哺育、滋養着埃及人民,如果沒有這條河,埃及的曆史進程、文明程度和社會生态等,都将是另一番情形,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古埃及是否存在灌溉?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尼羅河堪稱埃及的“母親河”,古希臘曆史學家、哲學家希羅多德在實地考察埃及後留下千古名言:“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的确如此。千百年來,尼羅河一直哺育、滋養着埃及人民,如果沒有這條河,埃及的曆史進程、文明程度和社會生态等,都将是另一番情形。
從法老時代直至20世紀中期,尼羅河水一年一度的泛濫決定了埃及人的生活周期。充沛的河水能帶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而,假如尼羅河水過度泛濫,則會造成災難。因此,自古埃及開始,測量尼羅河水、掌握尼羅河水勢、水位和漲落情況,便成為重要而十分專業的事情。在埃及南部阿斯旺的象島,以及阿斯旺和盧克索之間孔翁布神廟裡,迄今都仍有尼羅河測量儀的遺迹。然而,如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則是位于開羅羅達島的測量儀。
此前,《環球時報》記者曾登上羅達島一探究竟。羅達島于舊開羅附近的河中央,有考證說古代該島曾經是一個港口和造船中心,羅馬人還在島上修建過一座堡壘。島的最南端,有兩個值得一遊的地方,一個是名揚阿拉伯世界、被譽為“東方明珠”的埃及著名民族歌後歐姆·庫爾蘇姆博物館,另一個便是尼羅河水位測量儀舊址。
買票進入歐姆·庫爾蘇姆博物館大院,左側是博物館入口,正前方有一個木制圓錐屋頂的小亭子格外醒目,那是尼羅河測量儀的外形設計,亭子的下面,便是尼羅河古測量儀的所在地。
推開亭子的小門,看到裡面是一個方形的石砌豎井,井中央立着一根長約11米的石柱,石柱外有一圈螺旋階梯,形成一個測量室。石柱上十分清晰地标注着曾經丈量過的刻度,以此記錄尼羅河水的漲落和水位變化情況。記者有一次來這裡時,正好邂逅一位供職于埃及文物部的專家易蔔拉欣,他說,羅達島上的尼羅河測量儀是埃及人的驕傲,它始建于公元715年,後來,又在815年得到修葺。公元850年,這裡被洪水沖毀。随後又得到多次修繕。現在小亭子的外形是參考土耳其的建築風格設計的。
易蔔拉欣說,在曆史上,這裡的尼羅河測量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它,人們可以知道尼羅河的水位,由此預知來年是豐收還是歉收,統治者還據此定出向民衆征稅的多寡。以前,尼羅河河水是通過三個不同高度的小隧道流進豎井裡的,現在這些隧道都已被堵上了。豎井中石柱上的刻度,每一格被稱為一個“厄爾”(1厄爾約折合1.1米),如果河水上漲到第16厄爾,屬于最佳理想狀态,說明即将迎來一個豐收之年。于是人們奔走相告,并紮起彩船,手持彩旗,在鼓樂聲中歡呼雀躍,大街小巷人聲鼎沸、歡樂一片。如果水位遠遠高過第16個厄爾,則預示着洪水将會泛濫成災。倘若水位遠遠低于第16厄爾,就意味着幹旱之年即将降臨。
值得一提的是,曆史上尼羅河及對尼羅河水的測量等活動,還助推了古埃及的天文學、曆法學、水利學等科學的發展。正是根據對尼羅河水的測量情況以及掌握到的水勢高低變化,古埃及人制定了他們獨特的曆法。史書記載,古埃及共分三個季節,即泛濫季、生長季和收獲季,每個季節為四個月。當天狼星從埃及東邊的地平線上升起時,便是尼羅河水開始泛濫之際。由于尼羅河水每年都定期泛濫,而兩次泛濫之間的時間相隔365天,于是,人們就把一年定為365天。同時,尼羅河泛濫又代表古埃及新的一年的開始。在一次次對尼羅河水的測量和了解中,科學的腳步不斷向前邁進。
由于埃及上世紀60年代在尼羅河上遊建造了阿斯旺大壩,尼羅河水得到了有效控制,對河水水位的測量漸漸淡出曆史。因此,羅達島上的尼羅河測量儀今天也不再使用了,但它作為埃及文明和古代科學智慧的象征,将永遠不會在人們的記憶中褪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