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劉張鉑泷 編輯:真小灰 美編:王曉勇
2008年考入清華,本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12年開始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念藝術碩士(Master of Fine Arts)學位,專業是攝影、視頻及相關媒體。
Q: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攝影的?什麼時候,為什麼想到要學攝影?
A:高一寒假去廣州,親戚送了一台索尼卡片機,然後開始拍照片。我的大學第一志願選的是建築系,結果沒有考上就去了材料系,基本上學的是物理和化學,我又很不喜歡,一直有轉系的想法。原來考慮畢業先申請材料專業出國,再找機會轉去自己喜歡的專業。後來覺得既然不喜歡材料,還不如直接去學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很想知道學攝影的話能學到些什麼。
Q:讀攝影前你的想象是怎樣的?和就讀後的實際情況有沒有出入?
A:當時選擇出國讀攝影就是希望能夠多學習一些理論的知識,因為和一些之前讀攝影的人交流過,他們也認為這些理論性的知識在國外學會比國内好。其實對于攝影來說,技術上的東西相對好學,國内外區别不會很大,但理論知識就不一樣了。在紐約上課的感受是課程對于曆史很重視,三年制的學生第一年的課有一部分是本科生的課,其中兩門是曆史課,就是為了打好藝術史的基礎。曆史課通常都會有比較大的閱讀量,不僅是史實性的,更多的是評論性的。和我想象中的比較相近,這些也正是我希望能夠學的知識。
Q:和我們談談你現在就讀的學校和院系吧,有什麼特色?
A: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的攝影系研究生部大概70人左右,其中有一半是國際學生,本科專業是藝術類的學生讀的是兩年制,本科非藝術類的學生則需要讀三年。系裡的老師不光有攝影師,還有評論家、策展人等等。課程以理論類為主,比如攝影史、視頻藝術史、當代批評理論等等,也有燈光課和視頻制作課程。每門課程人數都在10個人左右,上課很強調學生參與讨論。最重要的一門課是Critique(通俗講就是評照片),這是貫穿三年每學期都要上的課。每學期Critique課的老師都不一樣,各個老師之間的風格相差也很多,如果找到合适的老師,Critique課對自己的創作幫助會很大。另外Critique課也是一個學習如何和别人交流的過程,在課上同學之間需要互相之間提出意見,有時候同學的意見會比老師更有幫助。
Q:在紐約的學習和生活,你是怎樣安排自己時間的?
A:比較規律,每周的課餘時間基本上會有固定的兩三個半天出去拍照片,每周也會去畫廊或者博物館轉半天到一天。因為我現在還在用膠片,所以掃描處理和打印照片通常也都需要半天的時間。雖然說一周隻有6節課,不過基本上都會花在和學習、拍照有關的事情上。每天都要保持讀書,稍微偷點懶的話這一周老師布置的閱讀内容就可能無法完成,此外我也還會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書。畢竟英文不是母語,閱讀速度比較慢,尤其是理論類的文章和書讀起來還是會比較吃力的。不過Critique課的老師都強調說,無論是讀書、看展,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個人的創作做鋪墊,一切都要以個人的創作為中心展開。
Q:在國外讀攝影給你哪些深刻的印象、收獲或困惑?
A:紐約是一個非常豐富多元的城市,各種各樣的展覽、講座、活動,能夠看到最新的東西。出國之後才明白,在國内看到的攝影的東西太過局限了,這邊見到的很多作品是以前從來沒有想象過的。今日的攝影早就已經不是僅僅存在于拍照片的層面上了,當代藝術中各種藝術媒介之間的邊界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而攝影作為一個本身局限性很大的媒介,要尋求突破就必須得脫離自身的束縛。
在這裡讀書收獲最大的就是對于知識的積累,以前沒有正經地學過攝影,現在有了這樣的機會就要盡一切可能去吸收知識。最開始的時候,隻是零星知道一些“點”,逐漸地能夠梳理出一條攝影發展的脈絡,慢慢才能夠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真正編織成一個網絡。到現在為止都沒有太多的困惑,可能唯一要發愁的就是接下來自己的作品要做什麼,需要不停地去思考。
Q:院系和老師對學生的社會實踐和實習是否有什麼特别要求?
A:可以說沒有任何要求,甚至老師會說不要去做任何實習或者工作。系主任在開學的時候曾經開玩笑說,來這裡讀書的這幾年你就要抛棄男女朋友和家人了,唯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學習、工作(創作)。有人和我說過這樣一句話,讀MFA是教給你怎樣做藝術家。學校完全是以一個培養藝術家的标準來教學:你要怎樣開始自己的創作,怎樣發展出自己的作品,怎樣和别人交流,互相進行批評。SVA的暑假有将近4個月長,系主任的要求是你要充分利用這4個月的時間來拍自己的作品。想做藝術家本身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藝術家過的是閑雲野鶴的生活,偶爾做個别人看不懂的東西出來。那些成名的藝術家絕大多數都是工作非常努力的人,他們會每天早晨9點走進自己的工作室,然後一直工作到下午5、6點鐘出來,每周5天,就和正常上班的人一樣。
Q:和我們談談你最喜歡的一門課程吧。
A:我上的這些課都挺喜歡的,尤其是曆史類的課程,收獲非常多。當然這學期系主任的Critique課對于自己拍照的幫助也非常大。最喜歡的一門課是一個叫FredRitchin的老師教的NewImage-BasedNarrative。這門課主要講數字技術出現之後對于攝影叙事手法的影響。Fred原先是《紐約時報》的圖片編輯,也是Photoshop最早的一批實踐者,對于數字技術有很深的理解。包括網絡的出現使得叙事的方式從線性轉變為非線性的(hypertext),多媒體手段的應用,以及谷歌街景、谷歌眼鏡這些新技術手段的出現對于攝影的影響。這既是對傳統媒介的一個挑戰,同時也蘊藏着巨大的潛力。
墓地裡的樹木,繁榮枯萎,一個又一個循環的過程,表現墓地的安甯與祥和。
有好幾個朋友說我在紐約拍的照片像在北京拍的,索性做了一個組合,隻是想說,總有些無意識的深藏在内心的東西指引着鏡頭的方向。
人們習慣通過照片來直接獲取信息,這一組照片則用盡可能簡單的畫面,讓不存在來暗示事物曾經的存在。
多數藝術院校對于TOEFL的要求比較低,有些雖然要求高但是如果作品集夠好也可以,其他的像個人簡曆、推薦信這些其實都不是很重要。
最重要其實是作品集,對于申請研究生學位來說,這組作品最好有明确的主題、要傳達的觀念,我在申請前用将近3個月的時間來專門拍攝。
不要迷信排名,選擇适合自己的學校。可以看看學校的老師和以前學生的作品,也要關注學校位置。SVA在紐約是個優勢,你可以得到最豐富的信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