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昆蟲的内骨骼的功能

昆蟲的内骨骼的功能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2 04:03:05

衆所周知,昆蟲的足在剛剛形成時的原始功能應僅僅用來進行爬行,但随着昆蟲不斷向不同環境擴散,為了适應相應的生存環境及取食、躲避、求偶等多項需求,它們的足在形态上也發生了多樣性的特化,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形狀。

昆蟲的内骨骼的功能(各具功能的昆蟲腿)1

最普遍的足—步行足

步行足是昆蟲胸足最常見的類型,一般來說,幾乎所有昆蟲在成蟲期都會具有至少一對步行足,而三對胸足均為步行足的昆蟲也比比皆是。這類胸足在其各節上都無明顯的特化,适于行故而也稱為行走足。雖然步行足是最普遍的胸足類型,每一種昆蟲的步行足在形态上也沒有太多的差距,但在其除行走外的輔助功能上仍有少許不同。例如,蜻蜓類等昆蟲的步行足并不适合行走更多的用處是攀附和着陸。

昆蟲的内骨骼的功能(各具功能的昆蟲腿)2

殺戮利刃—捕捉足

捕捉足在形态上十分易于辦認。其特征是基節極度延長,腿節較粗大,且與經節在相對的地方着生有相互嵌入式的刺狀結構。這種胸足最大用途是捕捉獵物,同時還具有防禦等輔助功能。捕捉足在昆蟲家族中幾乎均為前足所待化而來,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螳螂。當然,除了螳螂外,還有很多昆蟲的前足亦為捕捉足,如脈週目的螳蛉、半翅目的螳瘤蝽等。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昆蟲種類,其捕捉足的形态也具有較大的差距。如半翅目蠍蝽科的捕捉足向外擴展,并非如一般呈前後式伸縮;再如膜翅目螯蜂科的捕捉足是由第5節和一個爪特化而成的,并非整個足進行了特化。

昆蟲的内骨骼的功能(各具功能的昆蟲腿)3

彈射助力—跳躍足

跳躍足同樣是十分容易辨認的一類胸足類型。其特點為腿節極為發達粗壯,胫節細長且常具刺狀結構。跳躍足在昆蟲家族中均為後足特化而來,主要功能是彈跳或快速逃離天敵追擊。最具代表性的昆蟲類群便是直翅目昆蟲,即蝗蟲、螽斯、蟋蟀和蚤蝼等。另外,昆蟲家族中另一類善于跳躍的跳蚤,其後足形态上與真正的跳躍足差距較大,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屬于跳躍足。

昆蟲的内骨骼的功能(各具功能的昆蟲腿)4

挖土神器—開掘足

開掘足并不能算是極為常見的胸足類型。這種足整體短粗,卻極為堅硬強壯,胫節和跗節常常呈寬扁狀,并在其外綠有鋒利的齒。開掘足是由昆蟲前足所特化,主要用來挖掘土壤,因此很大部分常見于栖息在土壤中的昆蟲家族内,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直翅目的蝼蛄前足。除此以外,栖息在土壤中的蟬類若蟲也具有開掘足。

昆蟲的内骨骼的功能(各具功能的昆蟲腿)5

水中雙槳—遊泳足

遊泳足顧名思義是适用于遊泳的足。其形态在整體上呈扁平狀,如劃船的槳般,且遊泳足整體特別是跗節上具有較長的綠毛。遊泳足是昆蟲後足特化而來,是很多水生昆蟲特有的,具有代表性的昆蟲為鞘翅目的龍虱和半翅目的仰泳蝽或劃蝽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生昆蟲都具有遊泳足,如半翅目負子蝽等昆蟲後足便不是遊泳足。

昆蟲的内骨骼的功能(各具功能的昆蟲腿)6

采蜜花籃—攜粉足

攜粉足,即為可以攜帶花粉的足。具有攜粉足的代表性昆蟲便是蜜蜂。它是由昆蟲後足特化而成,其形态較為特殊,胫節又寬又扁,并在兩側具有長毛。在外側,特化出了可以攜帶花粉的花粉籃;第一跗節,即基附節扁長狀,内側具有10~12排堅硬細毛,這些毛可以幫助蜜蜂收集黏在體毛上的花粉,稱為花粉刷。不過,攜粉足不是蜂類全部具有的特殊胸足,很多不以花粉為食的蜂類六足仍均為步行足,如胡蜂。

昆蟲的内骨骼的功能(各具功能的昆蟲腿)7

有這樣一個經典的笑話:"一隻蝸牛看到馬陸後,好奇地詢問擁有那麼多足是如何做到在爬行時不相互絆到的。馬陸表示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之後便開始陷入沉思。從此以後,馬陸便再也不會順利地吧行了。"這個笑話說明,人類對這些多足的動物行走方式有着極大的興趣。昆蟲雖然在節肢動物家族中足的數量并不多,但其行走方式仍被很多昆蟲學家探究。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昆蟲在行走時,會将六個足分為兩組,每組為三角狀,即左側前足、右側中足和左側後足為一組,右側前足、左側中足和右側後足為一組。當向前爬行時,會将一組足擡起,另一組足同時着地支撐身體,并以中足為重心支點,如此反複交替進行。從微觀上觀察來看,大多數昆蟲在行走時是以"之"字形曲線前進的。

昆蟲的内骨骼的功能(各具功能的昆蟲腿)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