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4-21 13:30:22

之前我入手了一個PCIE接口的浦科特M8Pe 512G,支持NVMe,性能真的是沒的說,不過居然不支持利用内存給SSD做緩存的Plexturbo技術,估計是浦科特覺得M8Pe已經足夠強大,不需要使用Plexturbo技術來提升性能了吧。但是對我來說,是絕對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提升性能的手段的。既然不支持Plexturbo,我就另辟蹊徑,使用PrimoCache照樣是妥妥的,雖然效率沒有Plexturbo那麼高,但是可以利用的内存空間卻比Plexturbo要大得多。順便還可以對比一下目前主流的低端TLC SSD、中端SATA MLC SSD和高端PCIE NVMe SSD之間的性能差距以及各自使用内存做緩存後的性能差距,看看哪一種方案性價比最高。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1

有很多初級用戶都會有兩個錯誤的觀點,一是以為使用内存給SSD做緩存就是在内存裡面運行各種程序,而與SSD本身的性能無關;二是覺得使用内存給SSD做緩存隻是跑分好看而已,實際應用并沒有提升。其實這兩個觀點都是大錯特錯的。首先,用于給SSD做緩存的内存容量肯定是有限的,當數據量超出做緩存的内存容量時,肯定就需要在SSD上進行數據的讀寫,還有就是内存中的數據斷電之後就會丢失,所以最終這些數據還是要寫入SSD中來保存的,那麼肯定就和SSD本身的性能有着極大的關系。其次,我們在運行很多程序的時候,有很多産生的數據都是臨時數據,這些數據并不需要馬上寫入SSD中的,在使用内存作為SSD緩存之後,就可以避免一些臨時數據在SSD中的不必要寫入,内存和SSD的讀寫速度存在幾個數量級别的差距,使用内存作為SSD的緩存,既可以提高響應速度,又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寫入量,所以絕不僅僅是跑分好看而已。所以我本人一直是比較喜歡使用内存來作為SSD緩存的。

不久前我曾經做過三款能夠把物理内存虛拟為SSD緩存的軟件的對比測試,測試的結論是在緩存容量小于8G的情況下,PlexTurbo的性能提升是最為明顯也是最為有效的,而PrimoCache需要在緩存容量超過16GB時才能獲得很好的性能。所以這次的測試分為兩組,一組是針對中低端平台,SSD選用了浦科特M7V 256G和M6S 256G,系統的内存容量為8G×2=16G,配備這個價位SSD的主機采用16G系統内存比較符合實際。另外一組針對高端平台,SSD選用了浦科特M8Pe 512G,系統内存容量為8G×4=32G。内存使用的是之前一直在用的威剛XPG燈條DDR4 2400,單條容量8GB,默認電壓1.2V,默認時序16-16-16-39-312,使用兩條組雙通道時加壓1.35V可以超頻到DDR4 3100(15-15-15-36-403),但是插滿四條之後超頻性能會有所下降,隻能1.35V超頻到DDR4 2800(16-16-16-39-418),所以我幹脆把内存頻率都統一設定為默認的DDR4 2400(16-16-16-39-312,1.2V),反正用于做SSD緩存的情況下内存頻率對性能影響非常小。最近内存和SSD漲價非常厲害,幸虧之前我把需要用的SSD和内存都已經買好了,現在可以好好的笑看漲價。M8Pe并不支持PlexTurbo,所以我在M7V 256G和M6S 256G上使用PlexTurbo,并把4GB的内存設置為SSD緩存,而在M8Pe上則使用PrimoCache,并把16GB的内存設置為SSD緩存。這幾個SSD的詳細測試可以翻看我之前發過的測試文章。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2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3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4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5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6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7

大家都知道,使用了内存作為SSD的緩存之後,運行SSD的常規四項測試AS SSD Benchmark、CrystalDisk Mark、Anvil’s Storage Utilities和TxBENCH等四個軟件所測得的性能參數已經無法反映出使用内存作為緩存的SSD的實際性能,因為這四個軟件的測試數據塊太小,默認情況下都不超過1GB,所以都是在内存裡面進行讀寫,測的其實是内存的性能,隻有運行PCMARK8這樣的大型模拟測試軟件,才可以反映出使用内存作為緩存的SSD的實際性能。PCMARK8的測試數據量在50GB左右,遠遠超過了用于SSD緩存的内存容量,這時候就需要考驗SSD的真實讀寫性能了。

PrimoCache的功能非常強大,可以自由選擇為不同硬盤甚至分區進行緩存加速,而且通用性強,不限SSD和主闆的品牌和型号,不過PrimoCache是一款商業軟件,普通版在60天試用期過後如果要繼續使用需要進行購買,價格是200元。PrimoCache的安裝和設置非常簡單,打開設置界面後點擊菜單中的第一個有“ ”号标志的圖标,在随後出現的對話框中勾選需要使用内存作為緩存的硬盤或者分區,接着在“配置檔”中選擇“提升讀&寫性能”,然後設置用于做緩存的内存容量大小就可以了。後面的“啟用延時寫入”一定要勾選,時間一般設置為600秒。這個延時時間是指每隔一段時間就把緩存中的數據寫入SSD中,所以時間設置得越久,那麼數據在内存中待的時間越長,因為斷電或者死機而導緻數據丢失的機率也就越大。時間設置得太短的話,數據總是不斷的寫入SSD中,那麼緩存起到的提速作用就越小。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8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9

下面是各個SSD在普通狀态下和使用内存作為緩存之後的性能對比:

一、PCMARK8模拟實際使用環境性能測試

1、浦科特M7V 256G默認下: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10

2、浦科特M7V 256G開啟PlexTurbo 4G(DDR4 2400):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11

3、浦科特M6S 256G默認下: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12

4、浦科特M6S 256G開啟PlexTurbo 4G(DDR4 2400):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13

5、浦科特M8PE 512G HHHL: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14

6、浦科特M8PE 512G HHHL開啟PrimoCache 16G(DDR4 2400):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15

PCMARK8測試成績彙總: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16

從PCMARK8的測試數據中可以做出如下總結:

1、低端的TLC SSD浦科特M7V 256G,采用了SLC Cache技術來提高測試成績,所以雖然在AS SSD Benchmark、CrystalDisk Mark、Anvil’s Storage Utilities和TxBENCH等常規的測試項目中成績甚至超過了不少中端的MLC SSD,但是在PCMARK8的測試中,測試數據量大大超過了SLC Cache空間的大小,所以測試成績就明顯落後于M6S 等中端MLC SSD。在使用PlexTurbo技術把4GB内存設置為SSD的緩存之後,測試成績有了不小的提升。其中在魔獸世界、Adobe In Design、PHOTOSHOP的測試中性能提升較為明顯,不過最後的測試成績依然稍低于普通狀态下的中端MLC SSD浦科特M6S 256G。究其原因,PCMARK8大約50GB左右的測試數據量遠遠超過了M7V的4GB内存緩存 3GB的SLC Cache空間,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數據還是要被頻繁的寫入TLC NAND中,因此受限于TLC NAND的寫入速度較低,整體性能提升有限。

2、中端的MLC SSD浦科特M6S ,其普通狀态下的性能表現已經非常接近很多高端型号的MLC SSD,使用PlexTurbo技術把4GB内存設置為SSD的緩存之後,PCMARK8的測試成績甚至超過了三星950 PRO、intel 750等高端PCIE NVMe SSD,不過依然落後于自家旗艦M8Pe 512G。對比各個子項目的測試成績,可以發現使用了PlexTurbo的M6S 在很多項目中的成績其實都隻是微弱的落後于M8Pe而已,最大的差距不超過1%。内存用于SSD緩存來提升性能的效果更加的明顯。

3、高端的PCIE NVMe SSD浦科特M8Pe,在普通狀态下的性能表現非常強勁,接近5100分的得分是我目前見過最高分的PCIE NVMe SSD。在使用PrimoCache把16GB内存設置為緩存之後,得分達到了5157,每個子項目的成績對比普通狀态下都有一定的提升,不過最大的提升幅度不超過2%。我個人覺得,在M8Pe上使用内存來作為緩存,确實已經沒什麼必要。不過那些追求極緻的高you端qian玩家,在内存富餘很多的情況下玩一玩這種比較奢侈的玩法也是很爽的。從PrimoCache的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運行一次PCMARK8的Storage測試需要寫入大約49GB的數據,而實際寫入SSD的數據約為29.33GB,說明使用内存作為緩存确實可以減少SSD的數據寫入量。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17

二、實際使用測試

下面再來看看幾個SSD在普通狀态下和使用内存作為緩存之後的系統啟動速度、遊戲加載速度、Photoshop加載速度對比: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因為浦科特M8Pe是采用了PCIE接口的轉接卡,啟動時需要先加載rom文件,開機畫面中會閃過浦科特的圖标,所以啟動速度會稍慢一點點。從上面的對比中可以看到,不管是使用PlexTurbo還是PrimoCache,因為在啟動時需要預先加載一些熱數據以提升系統響應速度,所以啟動時間會比不使用内存做緩存的情況下反而稍慢一些。用戶可以不使用預加載熱數據的功能,不過這樣的話系統響應速度需要在反複打開一些常用的應用程度之後才會變得更快。在實際的遊戲和Photoshop加載速度上,使用了内存作為緩存的情況下加載速度明顯得到了不小的提升。不過即使使用了PlexTurbo,M7V的性能依然無法超越M6S ,M6S 也無法超越M8Pe,也就是說内存用于緩存可以提升性能,但是提升的幅度不足以幹掉上一級别的SSD。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18

三、性價比分析和總結

以我測試中的幾款浦科特SSD産品為例,從性能和價格來分析各自的性價比。表格中的價格為京東自營零售價,其他品牌相同級别SSD産品的價格與這三個也都非常接近,淘寶價格會比上面的價格略低。

ram分配給ssd做緩存(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19

我個人覺得目前性價比最高的還是中端的SATA MLC SSD。首先目前中端的MLC SSD都是采用原生SATA主控,所以沒必要選擇M.2接口的産品。其次中端SATA MLC SSD産品很多都是上市有一段時間的了,價格比較合理,方案又都非常成熟。所以預算比較寬裕的理性消費者,我覺得還是首選中端的SATA MLC SSD。以浦科特M6S 為例,普通狀态下的性能已經很不錯,使用PlexTurbo占用4GB内存之後可以獲得接近高端PCIE NVMe SSD的性能,目前配備8GB×2内存已經是主流裝機起碼的标配,所以占用4GB内存的話對其他應用的影響并不大,我個人覺得這是性價比最高的方案。低端的TLC SSD與中端MLC SSD的價格差距并不大,例如浦科特M7V與M6S 的差價僅為130元,在物價飛漲的今天,130元可以還不夠兩人出去外面小吃一頓。以我們潮汕地區比較熱門的牛肉火鍋來說,兩個人,一個鍋底、一盤青菜、兩瓶灌裝涼茶、三盤肉(千萬不要以為一盤肉很大盤,那是不可能的)、一盤牛百葉或者生牛肉丸,已經妥妥130元。所以如果不是預算非常緊張的話,我個人還是建議加多這一百多元,裝機方案從TLC SSD升級為MLC SSD。如果預算确實很緊張,那麼也可以選擇一款TLC SSD再使用PlexTurbo來提升性能(非浦科特品牌的可以使用破解版的PlexTurbo)。最後說說最近非常火爆的PCIE NVMe SSD,随着價格的不斷下調,很多旗艦級PCIE NVMe SSD産品的價格已經比之前要親民很多很多了,以浦科特M8Pe 256G M.2為例,1199元的價格隻是M6S 256G的150%多一點,想想我一年多前買M6Pro 256G,當時的零售标價也要1199元。不過目前這些高端PCIE NVMe SSD的性價比确實不如中端MLC SSD,以裝機為例,M8Pe 256G比M6S 256G貴了500元,在整機預算不變的前提下,如果這500元花在升級顯卡上,獲得的性能提升會更加的明顯,例如可以從GTX 1060 6GB升級為GTX 1070,遊戲性能馬上可以提升一個檔次以上。而如果花在升級為M8Pe 256G的話,在實際應用中的體驗也就是每次加載遊戲快一點點而已。當然,如果是預算非常充裕的用戶,整機都非常的高大上,顯卡已經上了GTX 1080甚至是TITAN X,那麼選擇M8Pe這樣的PCIE NVMe SSD也更符合整機的定位。在整機各部分配件都已經是頂級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試試從64GB内存中劃分32GB甚至是50GB出來給M8Pe做緩存,速度絕對是爆表。等單條16GB内存的價格更合理時,我就打算做這個嘗試,試一下完全在内存中運行PCMARK8是什麼感覺。

【結語】

本文由什麼值得買網友“黑山老妖LYN”撰寫并授權轉載,由于篇幅原因,僅選取了精華的部分進行分享。完整原文可去我站《尋找最佳性價比方案:高中低端SSD使用内存做緩存對比測試及購買建議》查看,如果你有更多好物想跟我們分享,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互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