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有一則小故事,很多人讀到都深受感動,對孔子也産生了更高的敬意,這則故事是這樣的: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黨》
孔子家的馬廄失火了,孔子退朝回來。聽說後問道:“有人受傷了沒有?”沒有問馬怎麼樣了。
為什麼大家讀到這段話會感動呢?因為這段話是孔子人本精神的最好體現。要知道,在孔子那個年代,人是分等級的,種地有土地的人,是農夫,地位很低,而馬夫是沒有土地的奴隸,比農夫地位更低,奴隸在當時是一種商品,是可以買賣的,有時候一個奴隸不如一個馬腿值錢。
在這裡,孔子聽到馬廄失火,連忙先問傷着人沒有,如果有人受傷,那多半是在馬廄工作的馬夫,可孔子絲毫沒有把馬夫的生命看輕,他看馬夫的生命比馬重要的多。
他對馬夫沒有呵斥,沒有責罰,隻擔心他們有沒有受傷,這樣看來,孔子不隻是嘴上說着:“仁者愛人。”而且在舉手投足間,一言一行中無時不展示着仁者的光輝。
這裡有一個“不問馬”,讓後人有許多争議,很多人說把這個“不”改成“後”,“後問馬”才能顯示孔子的博愛精神,也有人說應該改成:“不,問馬”,加個标點符号,意思是:聽到沒人受傷以後,再問馬的情況。
其實我個人認為,記錄人這樣記錄是有他的深刻含義的,儒家思想一向是以人為本,認為天地之間人為貴,馬再貴重畢竟是馬,人再輕賤畢竟是人,馬在這裡更多的是象征财富,記錄人的‘不問馬’正是要表現他的驚訝和敬仰。
孔子一聽到馬廄失火,第一反應就是人受傷了沒有,而不是問财物,至于後來有沒有問,我們也不得而知,但是,孔子的第一反應:“傷人乎?”已經像一團火炬,照亮了人心,溫暖了人心,溫潤了整個世界,直到今日,我們仍能感受到它的溫度、風度、以及高度。
“以人為本”,把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是每一個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品質。
春秋時代的英明君主秦穆公,也有一個穆公亡馬的故事,秦穆公外出時丢失了駿馬,親自出去尋找,看到有人已經把他的馬殺了,正在一起吃肉,穆公說:“這是我的駿馬啊!”這些人都驚恐地站了起來,秦穆公說:“我聽說人吃了馬肉如果不喝酒,會傷身體的。”于是拿出酒來給他們喝,這些人都很羞愧。
三年以後,晉國攻打秦國,秦穆公被圍困,以前那些殺馬吃肉的人說:“到了我們要報答穆公恩德的時候了。”他們拼死殺進重圍,救出了穆公。穆公得以峰回路轉,打敗晉軍,還抓了晉惠公。
孔子和秦穆公以人為本,重視生命,這在那個等級森嚴的時代更為可貴。“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的偉大影響舉世公認,矗立千年,而秦穆公也因為他的雄才大略,崇尚品德,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紮實的根基。
有什麼樣的格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容人即是容己,幫人即是幫己,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權利沒有永恒,人心亘古不變,隻有時時播散愛的種子,才能收獲美好和幸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