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孔原學習心得

孔原學習心得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2 14:51:32

澎湃新聞記者 趙實

濃霧把天空壓得很低,沒有下雨,但大理石台階鋪滿清晨的氤氲水霧。幾隻烏鴉從低矮的槐樹枝幹之間穿過,沒有聲音。

這是11月17日北京市八寶山殡儀館園内的清晨,是年僅36歲的青年曆史學者、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講師孔源博士離世的第五天。

告别儀式是在上午8時正式開始的,但直至8時40分左右,竹園廳門前的廣場上,仍然聚集着等待進場的人們,自發組成的送别長隊沉默而綿長。對于這位年輕有為學者的突然離去,大家抱憾不舍。

11月13日,孔源因心源性猝死不幸去世。此時,他剛剛過完36歲的生日。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引發國内曆史學界衆多學者的惋惜與痛悼。

孔原學習心得(特寫送别孔源與學術相伴)1

孔源。圖片來自首都師範大學微信公衆号。

“10月14日那天,孔源邀請大家去齋堂徒步的消息,仍然還在醒目的位置,那是我最後一次回應孔源的微信。”因為有課,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孔源的博士生導師韓茂莉沒能參加這次徒步之行,但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這個才華橫溢、愛唱愛笑的得意門生,竟在一個月後猝然離去。

“今年夏天,六月,我将這學期成績在學校東門給他,他說剩下的事交與他辦。”韓茂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是她與孔源的最後一次相見。

首都師範大學青年教師、孔源的同事蔣家瑜寫道,“遛娃、京劇合唱等等約定,都随着他的突然離去而無法實現了,那個認真且充滿生活感的老孔也就此定格在我心中。”

對于這個曾相互戲谑地給對方的姓氏前加上一個“老”字的摯友的離去,蔣家瑜悲痛地慨歎,“老蔣終将老去,但老孔卻永遠不會老了!”

學生“小孔”

韓茂莉還清晰地記得十餘年前初見孔源時的那一幕。

那是一個初冬,孔源走進了韓茂莉的辦公室。那天之後,孔源成為韓茂莉教授的博士生,師生二人的緣分就此開啟。“後來我知道,孔源并不善于表達,但那天卻讓我認識了一位出色的年輕人。”

他們沒談孔源的專業外國語,也沒談曆史地理,卻在無意中聊起了哈薩克民族,讓韓茂莉吃驚的是,孔源對哈薩克民族的曆史,尤其語言有精深的認識。“其實,那一天我就意識到,孔源不僅僅是在讀碩士的學生,那時或許更早就是一位思想敏銳、知識廣博的年輕學者。”

韓茂莉說,初識時的孔源不愛說話,卻是善良而心細的孩子,随着接觸的不斷加深,他開始展示自己開朗的一面,“他喜歡所有人,願意讓大家高興,喜歡唱歌。”他尤其喜歡蒙古族的歌曲,一旦唱起歌,人似乎就變了,不再少言寡語,而是熱情奔放。

“那些年他看見我那麼熱衷搜集幾十年前俄羅斯的美術印刷品,悄悄地找來一些當年的政治漫畫還有各地民族服飾圖片,拿來那些圖片時,因為路上走得急,臉紅紅的,話仍然不多,眼睛像做了好事的小朋友,期待鼓勵。”回憶起孔源的點滴,韓茂莉充滿憐愛,“他是個有點天真的孩子,心無雜念,很信賴人。”

孔原學習心得(特寫送别孔源與學術相伴)2

11月17日清晨,親友們默默排成長隊,送别孔源。澎湃新聞記者 趙實攝。

孔源留給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辛德勇的印象,也同樣是質樸而真誠的,對學術也充滿了喜愛與熱情。

他在《哀悼孔源同學》的文章中回憶道,“五月下旬,我在北京召集曆史地理學學術會議,他來了,還和我熱情地擁抱。師生二人,緊緊地抱在一起。想不到的是,這竟是最後的擁抱,是訣别的擁抱……”

“10月14日那天,孔源邀請大家去齋堂徒步的消息,仍然還在醒目的位置,那是我最後一次回應孔源的微信。”韓茂莉告訴澎湃新聞,因為有課,她沒能參加這次徒步之行。但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這個才華橫溢、愛唱愛笑的得意門生,竟在一個月後驟然辭世。

今年春天,韓茂莉在首都師範大學上課,她原本沒有告訴孔源,但他知道了,于是每周都開車送她過去,幾乎所有進門手續、考試手續、錄成績等等一切,都是他在幫忙辦理。

六月時,韓茂莉将這學期的成績在學校東門交給了孔源,“他說剩下的事交與他辦。”

這是她與孔源的最後一次相見。

學者孔源

在學術上,韓茂莉對孔源也是充分肯定。

她說,他題為《不同民族圈互動之下的清代以來呼倫貝爾轄境及周邊地區的經濟文化開發》的博士論文中,很多觀點都令她感受到他深厚的知識積累與思想内涵。

曾參加過孔源博士論文答辯的中央民族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義軍,在寫給孔源的悼文中評價,孔源在講起自己的研究時,激情滿懷,“他是個端正的讀書人,那麼單純,對學問那麼投入,而且古道熱腸,不曉世故。”

黃義軍教授歎道:“通曉多國語言和多種民族語言的年輕學者十分少見,孔源的學術生涯正在快速上升期,驟然遠行,令人痛惜!”

辛德勇教授對孔源雄厚的語言文字基礎十分贊賞。他感慨,孔源除精通英語、俄語外,還具有較好的德語能力,并能利用蒙文、滿文資料從事學術研究,“正是大展宏圖的年齡……”

“孔源繼承家學,熱愛學術,博覽群書,知識淵博,治學嚴謹,著述豐碩。”

首都師範大學在介紹孔源的生平時,這樣寫道:1985年11月8日生于營口,自幼聰穎好學。于天津發蒙,直升小學二年級,後就讀于北大附小、北大附中。2003年以北大附中文科第一名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2007年保送同院俄語系攻讀碩士學位,2010年考入城市與環境學院曆史地理系獲理學博士學位。2014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6年出站後進入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任教,擔任2018級世界史班主任。

孔源所承襲的家學,主要源于其父親——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孔凡君。孔凡君長期從事“世界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東歐政治與外交”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已出版過相關著作有《寒冰訪羅明》《從華學博士到駐華大使》《中羅兩國的橋梁》《執着的漢語史學家》《“黑腳”的漢語之路》《在曆史與現實中探尋中國》《中國,我的第二故鄉》等,發表相關學術文章數十篇。

孔源不僅承襲了父親的學術之路,在自己的領域中也獲得了高光的成績。他的研究領域是早期近代歐亞史、中俄關系史、内亞研究等,曾在《俄羅斯研究》《國際政治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等刊物上發表文章數十篇,主要有《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國大衆文藝裡的蘇修形象》《近代呼倫貝爾地區俄羅斯人經濟文化區發展與形态》《清代以來達斡爾族跨興安嶺貿易及其地理基礎》《從‘dergi’一詞看曆史上滿族政權崇尚東方的觀念》等。

而且,孔源除在英語、俄語方面有良好基礎,研究東北史地之時也學習了滿語、蒙語等少數民族語言,積極參加學術會議,多次到俄日美等國進行學術訪問和參加國際會議,也對東部内蒙古等地區進行了若幹次田野考察,另外他還曾自修德語。

孔原學習心得(特寫送别孔源與學術相伴)3

挽聯訴說着孔源鑽研學術、年輕有為的生命足迹。澎湃新聞記者 趙實攝。

11月17日的八寶山殡儀館,孔源的告别儀式現場,大屏幕中的照片帶着大家回顧着他生前的音容笑貌。有他探讨學術時嚴肅認真的身影,有田野調查時積極前進的畫面,也有與家人相伴時溫暖幸福的笑容。

孔凡君強忍着如注的淚水,向每一位前來送别的親友緻謝。

與不久前出現在課堂上、出席學術論壇時的狀貌相比,猝然面對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喪子之痛的他,蒼老了許多。

門口肅穆的挽聯,凝重地訴說着孔源鑽研學術、年輕有為的生命足迹。

“行至日美英有劍橋音貌猶宛然 言通俄蒙滿成史壇英才惜隕落”。

師友“老孔”

學生們喜歡叫孔源“老孔”。

17日的告别儀式上,不少學生也趕來送孔源最後一程。

手捧提前準備好的花束,胸前戴起潔白的小花,站在清晨的濃霧中,他們小聲交談着,眼睛紅紅的。

“孔老師周五那天還在給我們上課,晚上還在微信裡聊天,本來還有作業想交給他……”一位女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她是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2018級世界史班的學生,孔源是他們的班主任,“他話不多,但内在是個特别熱心、特别善良的人,今年暑假他帶我們去西安社會實踐,一直忙前忙後,什麼怨言都沒有,我們的需求他都會想辦法幫助。”

她說,學生們喜歡叫他“老孔”,“像大哥也像老爸一樣踏實靠譜,而且什麼都知道,學術上就沒有他答不上來的問題。”

孔原學習心得(特寫送别孔源與學術相伴)4

11月17日清晨,孔源的告别儀式。澎湃新聞記者 趙實 攝

同事們也喜歡稱孔源為“老孔”。這個稱呼,有一部分熟絡的戲谑,更多也是出于對其學術上的贊許。

“老孔最大的特點是學術特别牛,五門外語(可能不止),數次學術交往讓我感覺他幾乎無所不知,提什麼都懂,講課點評論文從來不看稿,智力超群。”孔源的首都師範大學同事翟韬在悼文中評價道。

同為首都師範大學世界史學科教師的蔣家瑜,講述了“老孔”之稱的來曆。“孔兄長我兩歲,來到首師大世界史學科後,我們青年教師之間都戲谑地給對方加了一個‘老’字,故我喊他‘老孔’,他屈尊喚我‘老蔣’。”

他回憶,有一次他們在學院裡偶遇,因雙方都蓄有胡須,于是自己笑稱,他們二人才真正地無愧于“老”字。

“初識老孔是2013年,我那時仍博士在讀,冒昧地去複旦大學‘跨界’參加了曆史地理學的會議,但當時交往并不多,僅僅是聞其大名而已。2017年來到首師大并逐漸熟絡之後,才驚覺世界竟如此之小。我們的親朋好友網絡裡充滿了諸多的重合,我們都和北大外院以及北大的曆史地理學科有着密切的關系,甚至因為以後會同在一個小區而相約要一起遛娃。由于我們正好是前後腳擔任了17級和18級本科生的班主任,所以工作上幾乎一直都在交流着各自當班主任的心得和經驗。”

蔣家瑜評價,孔源是一個認真且心細的班主任,能夠敏銳地捕捉到班裡每位同學的狀況,積極為同學們的切身利益而奔走呼籲,在學院新年晚會上的才藝展示,顯然就是他跟學生們打成一片的最好證明,他們還曾相約要為新年晚會獻上一段京劇合唱。

孔原學習心得(特寫送别孔源與學術相伴)5

孔源與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2018級世界史班的學生們。圖片來自首都師範大學微信公衆号。

“然而,遛娃、京劇合唱等等約定都随着他的突然離去而無法實現了,那個認真且充滿生活感的老孔也就此定格在我心中。”蔣家瑜慨歎,“老蔣終将老去,但老孔卻永遠不會老了!”

(實習生楊娜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蔣子文 圖片編輯:沈轲

校對:丁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