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一過,柿子紅了,
江南的山坡上,
柿子如紅燈籠般挂滿了枝頭,
仿佛在說“祝你事事如意”。
不過柿子較為清寒,不可空腹吃,
也不可和海鮮一起吃,容易傷腸胃。
所以,人們發明了柿餅。
這時候的山野,
不僅樹上挂滿橘紅的柿子,
農家門前也“吊”上了
一串串豐收的色彩。
趁着柿子紅了,
我和妹妹也摘了一些柿子,
學着用老祖宗的方式——“吊”,
做了溏心柿餅。
又用了現代的形式——“大福”,
做了柿子大福。
希望你們會喜歡這一新一舊的吃法。
做吊柿餅,
需要用硬硬的澀柿子,
柿子削皮後,
就可以用線把它串起來,
挂在杆子上,晾曬。
等到柿子表面微微發皺,
輕輕地揉捏每個柿子,
捏幾下就行千萬别捏破,
過兩天再反複捏一下,
就能讓柿餅成形、氧化脫澀。
曬柿餅一定要好“柿”成“霜”,
待到柿子表面浮出白色霜,
就可以吃了,
喜歡吃糖霜多一點的
可以多挂幾天哦。
這層白霜可是柿子的精華,
對人體有益,
柿餅曬的好不好,就看這了。
傳統方式“吊”出來的柿餅,
吃起來溫潤如蜜,
中間一汪亮晶晶的溏心,
保留了滿滿的柿子成熟的果香。
但現在市面上的柿餅,
大多是用烘幹機快速“催幹”,
這傳統的制作方法,逐漸被人們抛棄。
而那吊出來的綿軟清甜,
也成了“正在消失”的味道。
自然熟透的柿子落在地上,
是炸開的甜煙花,
落在肚子裡的,才是甜蜜的夢。
那麼就用這熟透的軟柿子,
做成柿子大福吧~
柿子剝皮備用,摘下來的葉子不要丢,
後面可是要用到的呢~
芸豆上蒸籠蒸熟,以便于後續塑形。
糯米粉加水加食用色素,
攪拌均勻過篩,上鍋蒸熟,
蒸熟的糯米粉加黃油攪拌均勻,
在案闆上塗抹黃油,取出揉出韌性。
蒸熟的白芸豆去皮,
放在袋子裡用擀面杖擀碎,
再過一遍篩,平底鍋炒出水分,
外皮的材料就完成啦!
接下來先把白芸豆泥和糯米團,
分别揉搓成小團,
擀成幾張大小一緻的圓皮。
先用白芸豆皮裹上一整顆柿子收口,
再在外邊裹上一層糯米皮,
接着在成型的“大福”上,
嵌入之前摘下的葉子。
最後撒上糖霜,
一份以假亂真的
柿子大福就完成啦!
三層味覺的暴擊,
所有傷春悲秋的情緒,
都且暫時先放下,
隻想讓舌頭與綿軟的大福
持續這纏綿的約會。
一棵棵紅紅火火的柿子樹,
寄托的是山鄉村落的人們
向往常安的願望。
那火紅的顔色不僅是秋日的色彩,
更是他們眼裡的幸福。
真正來到江南的山鄉,
我所看到的更多是用雙手,
在土裡尋求幸福的農民,
這向前的過程踏實、努力、樸實,
是我喜歡的“平凡的世界”。
一口大福,一口柿餅
期盼一“柿”長甯。
#吃在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