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在外星球和地球并非有天淵之别
即使它們的組成并不相同。
降落在土衛六泰坦的雨由甲烷組成。該照片由NASA卡西尼号土星探測器拍攝于2013年1月(圖片來源:NASA/ JPL -加州理工學院/空間科學研究所)
外星雨并非你所想象的與衆不同。另一個世界的雨水确實具有異域風情。比如說,在土衛六泰坦上,液态氫劃過天空,飛快穿梭河道并且填滿了闊大的湖海。
但是全新的說法是那些降落在金星的甲烷微滴、硫酸液滴和組成了木星雨的液态氫,它們确實與濺落在地球上的雨滴普遍一緻。
哈佛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的一位畢業生凱特琳·洛夫特斯曾在一份聲明中說:“有相當小一部分微滴即使組成成分不同,但它們的大小穩定;它們都是被基礎地限制在同樣的最大範圍内。”
羅夫特斯以及合著者羅賓·華茲華斯模仿雨穿過行星的大氣和多種尺寸、氣溫、組成成分的地球衛星。華茲華斯是哈佛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的副教授。
探索者發現在不同星球之間,微滴的最大規模并非相差千裡。舉個例子,最大的土衛六降微滴量小于地球上最大降雨量的三倍——大約1.2英寸(3厘米)寬,相差大緻為0.44英寸(1.1厘米)。
除此之外,洛夫特斯和華茲華斯計算得出,在岩石構成的行星上,隻有尺寸小的雲滴可以最終濺落在地面上。那些雲滴必須有大約介于0.1厘米與幾厘米之間的半徑,不論它們組成如何,或者是否濺落在地面上。(一公分等于十厘米,相當于2.54英寸。)
地理物理學研究雜志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團隊成員提出,有些行星能夠幫助研究人員模拟外星球和類地行星的天氣循環。
“通過我們思考不同環境下微滴和雲獲得的見解是理解外星球是否可以居住的關鍵因素,”華茲華斯在另一種說法中提到。“長期内,它們同樣可以輔助我們獲取對于地球本身氣候的更深理解。”
相關知識
金星是距離太陽第二近的行星,它以羅馬象征着愛與美麗的神的名字命名。作為在地球所看天空中僅次于月球的最亮自然物體,金星可以投射陰影并且在廣闊的白天也能被肉眼所見。金星比地球的軌道半徑小,但是它的最大伸長率是47°;因此,在晝夜循環的維度上,日落前與日落後的幾個小時内是它最容易被看到的時間段。有時,在黑夜中它完全已經被看到。金星的公轉周期是224.7個地球日。它的會合日長度是117個地球日,同時恒星自轉周期是243個地球日。所以它比太陽系其他行星花費更長的時間轉動軸,它與除了天王星以外的行星自轉方向相反。這意味着在金星,太陽在東邊升起、在西邊落下。金星沒有任何衛星,這是太陽系中它與水星的相同差别。
行星(英語:planet;拉丁語:planeta),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着恒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恒星的自轉方向相同[1](由西向東)。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大(相對于月球)且近似于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一組太空科學研究隊發現了已知最熱的行星(2040攝氏度)[2]。随着一些具有太陽大小的天體被發現,“行星”一詞的科學定義似乎更形迫切。曆史上行星名字來自于它們的位置(與恒星的相對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星空中行走一般。
太陽系内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16世紀後日心說取代了地心說,人類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望遠鏡被發明和萬有引力被發現後,人類又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2006年後被排除出行星行列,2008年被重分類為類冥天體,屬于矮行星的一種)還有為數不少的小行星。20世紀末人類在太陽系外的恒星系統中也發現了行星,截至2013年7月12日,人類已發現2000多顆太陽系外銀河系中的行星。
BY:Mike Wall
FY:Hawuer
如有相關内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後聯系作者删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