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得姓始祖劉累
劉姓是中華大姓,在中國曆來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
截至2013年,劉姓人口近7000萬,占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
“劉”字本義是殺,後引申為斧钺等利器,在東周青銅器銘文中“劉”字為手執兩刀解剖狀。
而它的繁體字,則是“劉”,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卯”、“金”、“刀”,這三個部分都和武器有關。
因此,劉字的産生也應該來自原始圖騰崇拜,即某部落崇拜“劉”這一武器,可狩獵,可禦敵,護佑族人在蠻荒時代得以平安發展繁衍。
劉字繁體
而據《史記》《漢書》《通志·氏族略》和《中國姓氏》等古籍所載,劉姓的起源也較複雜,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其一,劉姓最早的一支來源于祁姓,始于夏朝,出于劉累。
劉累是陶唐氏帝堯的十九世孫,他的事迹最早記載于戰國時成書的《竹書紀年》《左傳》,可信度較高。
劉累之所以著名,和一個養龍的傳說有關。
早年,劉累曾向豢龍氏董父學習豢龍(養龍)禦龍之術。
約公元前1879年,夏王朝第14任君主孔甲時,天降龍于今河南省臨穎縣。孔甲派劉累到此養龍,代行豕韋國君,長達7年之久。
後來,由于不知何故,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就把龍肉加工成美食,送給孔甲吃。孔甲享用後,感到味道鮮美,又向劉累求食,劉累怕死龍事發,孔甲追究問罪,便于約公元前1873年,遷徙到今河南魯山隐居,改稱“丘公”,後又改名劉累。為何取名劉累?據說他的手上有“劉累”的紋樣,很吉祥。
後來,劉累族人就改姓劉氏,中華劉姓從劉累之後開始繁衍生息。
故此,劉累是劉姓的得姓始祖。
劉累生活于夏朝,被稱為禦龍氏。劉累後代在商朝被重新封于豕韋,便稱豕韋氏。周朝時期,劉累後裔先後被封到唐地和杜地,所以又稱唐杜氏。
西周時,劉累後裔周王室大夫、杜國君主杜伯被周宣王冤殺,而杜伯則是杜姓、範姓、劉姓的共同先祖。
杜伯死後,他的兒子隰叔逃到了晉國,擔任晉國的士師(法官),成為了士姓和晉國六卿之一範氏的先祖。
隰叔的四世孫叫做士會,被晉君封于範地,史稱範武子。他是範姓得姓始祖,同時又是劉姓的中興之祖。
因為,漢高祖劉邦就是士會的直系後代。
晉國上卿士會
其二,劉姓的來源為姬姓,始于東周,開基始祖是姬季子。
姬季子是東周第九位君王周定王姬瑜的弟弟,大約在公元前599年前後,被周定王賜封于劉邑(今河南偃師西南),建立起姬姓的劉國。
此後,他的後裔便以國名為氏,稱劉氏。
但是到了周貞定王時期,劉氏家族在王室内部鬥争中失敗,家族徹底衰落,劉國也被王室滅掉。
至此,這支活躍于春秋時期,執掌周王室朝政長達100年之久的姬姓劉氏家族,就突然從曆史長河中消失不見了。
至今,已無以姬姓劉氏後人自居者,應該已經融入了祁姓劉氏。
春秋時期的劉國
其三,劉姓源于他姓或他族的改姓,此類劉姓多始于西漢之後。
如項羽的叔父項伯,因在鴻門宴對劉邦有救助之功,劉邦賜他姓劉,項伯就成了劉伯。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洛陽即皇帝位後,接受婁敬建議,把國都遷到長安,便賜婁敬姓劉,婁敬就成了劉敬。
還有不少劉姓為匈奴後裔,而在此期有“胡人附漢,十胡九劉”之說。
西漢之後,漢代皇帝多采取和親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于為妻,因此匈奴貴族血統中融入了劉姓之血。而到了魏晉十六國時期,匈奴族的一支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稱是漢朝公主與匈奴單于的後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即劉姓,例如前趙的建立者劉淵便是匈奴貴族。
還有一支劉姓則來自北魏的獨孤氏。
魏孝文帝改革,把首都由山西大同遷到了洛陽,又易漢服漢姓,把鮮卑族的獨孤氏改為劉氏。
到了唐末五代時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稱是劉邦的後裔。比如五代十國中的後漢和北漢的建立者分别是沙陀族人劉知遠和他的弟弟劉崇。
此後,一直到清朝的滿洲八旗漢化,這期間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劉姓。
後漢高祖劉知遠
劉姓是中國曆史上建立政權最多的姓氏,自劉邦建立西漢開始,其後劉姓建立的政權竟達十個之多。
如劉秀建立東漢,劉備建立蜀漢,劉淵建立漢趙,劉勃勃建立胡夏,劉裕建立劉宋,劉知遠建立後漢,劉崇建立北漢,劉隐建立南漢。而劉姓帝王竟高達92位。
無需質疑,劉氏的發揚光大自然是從劉邦建立西漢開始的,因此,劉邦堪稱劉姓奠基之祖。
劉邦屬于劉姓哪一源流呢?
在上文已經提到,他的直系祖先應該是春秋時期的晉國上卿士會。
而士會則是劉累的後裔,故此劉邦源于祁姓劉氏。
士會曾為晉國上卿,後升為中軍元帥,兼任太傅,執掌國政。
晉襄公死後,衆臣推舉士會為代表,到秦國去接晉襄公弟弟的公子——雍,回國繼位。士會到秦國之後,晉國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大臣趙盾宣布立太子夷臯為王,并派軍隊阻止雍回國。這樣一來,士會就流亡在秦國了。
後來,士會又回到了晉國,但他的次子士轼沒有走,重新以劉為氏,便形成了“秦國劉氏”。
劉士轼有個兒子叫劉士龍,他後來攜帶家人,從秦國遷居到了屬于楚國的沛縣。
劉士龍有個後代,是士會十世孫,其名不詳,到魏國當了大夫。秦滅魏後,這個大夫的長子劉清,又回到了沛縣。
劉清生劉仁,劉仁生劉煓。劉煓便是劉邦的父親,住在沛縣豐邑中陽裡。
劉煓字執嘉,有兩個妻子,四個兒子,即大兒劉伯、二兒劉仲、三兒劉季、四子劉交。老三劉季也就是劉邦。
而劉邦建立西漢後,把子孫分封于全國各地,西漢初期累計皇子封王30餘人,封侯者達400餘人。漢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結果使劉姓貴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們各據一方,很快成為各地有權有勢的大家族。
總之,劉姓以皇族為主脈,經曆大漢400多年的繁衍發展,人口急劇增加,加之給一些功臣良将賜姓劉氏,從使劉姓繁衍發展成為當時第一大姓。
漢高祖劉邦
但劉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主要分布于黃河流域地區,集中于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區。此外,湖北荊襄地區、湖南長沙地區、江西九江地區也有劉姓望族。
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戰亂,中原劉姓與其他姓氏一樣,為避戰亂,向南方、東南和西南遷移,部分遷往日本和朝鮮半島。
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這也包括劉姓人群。
宋時劉氏開始遷往兩廣,南宋甯宗嘉定年間,河南宣撫使劉龍第七子——劉邦66世孫劉開七,在廣東潮州任官,子孫便居于興邑,人丁興旺,支派益繁,後又從興甯分散到許多地方。故此,劉開七被客家劉氏尊稱為近代肇基始祖,由閩入粵的開基始祖。
自此劉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劉”已初步形成。
從明末清初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在朝鮮半島,劉姓是有名的大姓。日本的高橋、原田等數十個姓氏,其實都源出劉姓。據統計,目前生活在海外的劉氏後人約有1000萬,世界各地都有劉氏後人居住。
劉邦先祖世系圖
下面再簡單談一談劉姓郡望和堂号。
劉姓郡望多達25個,如彭城郡、中山郡、長沙郡、南陽郡等,在此不一一細說。
劉氏堂号也是衆多,僅選擇數家來談。
彭城堂:此堂号以地域命名,這是劉氏最為著名的堂号。這是因為,彭城是劉姓的共同郡望,也是漢家劉氏的發源地。因此,許多劉氏宗族都将自己的祠堂稱為彭城堂,以标明自己是正宗的漢家後裔。
藜照堂:藜照堂也是劉氏名堂。藜照堂的得名,來自劉向燃藜讀經的典故。劉向是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彭城人,西漢著名文學家和經學家,著有《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
中山堂:這是劉姓中又一個以地域命名的著名堂号。中山劉氏在劉氏各宗派中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人丁極為興旺,族裔衆多。當年開派始祖中山靖王就有100多個兒子,是劉氏各派開基祖和當時各劉氏親王中最多的一個。此後,源出中山的客家劉氏劉開七、劉廣傳一宗,有14個兒子、81個孫子,360個曾孫,後裔子孫更是千枝萬葉,構成世界劉氏的主體之一。
蒲編堂:這是一個典故堂号,源出三國時劉備與母親編蒲販鞋的故事。
五忠堂:是以祖先名号為堂号。宋朝時期,福建建州、建陽劉氏一門忠烈,有5人死後被朝廷賜谥為“忠”,世人号稱“劉氏五忠”,堂号主要在福建劉氏及其分遷到各地的劉氏支派後裔中使用。
漢裡堂:這是一個地名堂号。所謂漢裡,就是漢之故裡的簡稱,即今江蘇徐州市轄下的豐縣趙莊金劉砦。漢裡堂,顧名思義,隻能由漢高祖故鄉的劉氏使用。
禦龍堂:這是一個取自先祖劉累名号的堂号。禦龍堂的堂号,在今山西、江蘇豐縣、江西于都甚至馬來西亞的華人劉姓宗族中都有發現。
至此簡述一下劉氏之發展脈絡,其出自陶唐氏堯帝,可稱他為血緣聖祖,得姓始祖為禦龍氏劉累,先祖為杜國國君杜伯,中興之祖為晉國上卿士會,奠基之祖為漢高祖劉邦,入粵始祖則為劉開七。
而劉姓祖地為哪裡?有人認為是陶唐氏堯帝所封地唐侯國,即今天的河北唐縣。這種說法以遠古傳說為基礎,而且唐堯是祁姓,并未改劉姓,因此這說法有點勉強。
相比較而言,劉累更具信史性質,且首先以劉為氏,故此河南魯山為劉姓祖地更為合理。
當然,無論唐縣還是魯山,對于劉氏家族來說都有非常的意義,可以同時奉為聖地,而不必争此虛名。
據文獻記載,劉累卒于今河南省魯山縣邱公城,葬于邱公城東北30米處,如今地處魯山昭平湖景區。
20世紀50年代,修築昭平湖,劉累墓便沒于昭平湖中。2000年4月,有關部門在昭平湖風景區重築劉累墓。多年來,已有海内外諸多劉姓族人前來尋根問祖。(本文為“咖啡随筆”原創,剽竊必究)
劉姓祖地河南魯山昭平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