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國産諜戰劇,有兩座高山——
2009年的《潛伏》和2017年的《風筝》。
曆年來,關于兩劇誰是“諜戰之王”的争論一直不斷。
如果隻看豆瓣評分,兩部劇的差距似乎很明顯。
16萬人給《潛伏》打了9.4分,6萬人給《風筝》打了8.8分,高下立判。
但需要強調的是,電視劇《風筝》因為涉及到特殊時代的内容,被封殺了5年之久,最後播出版遭到了大量的删減,原本51集被删成了46集,後面很多演員重新配音,台詞和嘴型都對不上,情節也有很大的割裂感。
不過網上還流傳着《風筝》的51集送審版,這一版幾乎原汁原味地還原了主創的創作初衷,雖然很多後期還沒制作完成,甚至火車窗外的綠布還沒來得及去掉,但是台詞十分大膽,故事也更加完整,許多人看完了送審版直言《風筝》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諜戰劇的巅峰之作《潛伏》。
《風筝》播出版能拿到8.8分的高分,那麼送審版絕對在9分以上,也絕對有和《潛伏》掰手腕的能力。
今天我們抛除掉審核删減這個因素,将《潛伏》和《風筝》51集送審版做對比,客觀的看看,兩劇的差距到底在哪?
《潛伏》和《風筝》分别代表了諜戰劇的兩個高度,兩部劇最大的區别在于:《潛伏》在講故事,而《風筝》在講人性。
我們先說《潛伏》——
《潛伏》代表的是國産諜戰劇類型的一個高度,全劇的劇情非常高妙,每隔10分鐘一個小懸念,每半集就能解開一個懸念,每一集結尾解開一個舊扣,又能套上一個新扣,在觀賞性層面是無出其右的。
當年這部劇熱播的時候,許多人是懷着好奇心看兩眼的,結果一發不可收拾,一口氣刷完了全劇,毫不誇張地說,20集的電視劇,你從任何一集的任何一秒開始看,都能迅速被吸引,這也是它為什麼能作為經典一直被大家津津樂道的原因。
諜戰劇的開山之作是柳雲龍的另一部作品《暗算》,這部劇分為三個故事,每個故事篇幅有限,很多細節闡之未盡。
而《潛伏》作為集大成之作,将諜戰劇的各個細節幾乎都做到了完美,扮内鬼、揪内鬼、化險為夷、貓鼠遊戲、反客為主、以退為進……幾乎每個套路都被《潛伏》玩得爐火純青。
後面的諜戰劇《黎明之前》、《懸崖》、《僞裝者》等劇拍得再精彩,都逃不出《潛伏》的影子。
除此之外,《潛伏》還能看作一部辦公室政治劇。
馮恩鶴飾演的吳站長像極了城府極深的企業領導,很多事情他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餘則成的身份他真的沒有識破嗎?未必,隻不過在那個年代,他選擇了大智若愚罷了。
而餘則成在職場裡也是見招拆招,前期鬥馬奎,後期鬥李涯,精彩紛呈,即使抛開諜戰劇的全部要素,當做職場劇來看,現代人也能看到很多感同身受的部分。
最後就是《潛伏》的演員陣容了,可以說是全員演技派。
當年孫紅雷還遲遲擺脫不了《征服》中黑道大哥的形象,姚晨也在《武林外傳》後迎來了女演員的中年危機,這部劇都是兩人的轉型之作,給人以很大的驚喜。
尤其是孫紅雷,在戀人離世後他強忍悲痛朗誦的表演讓我真正感受到了什麼是地下黨員堅不可摧的信仰,那種力量讓我極為震撼。
劇中唯唯諾諾的餘則成和“土得掉渣”的翠萍,讓你看不到一點劉華強和郭芙蓉的影子,也是憑借這部劇,兩人重新跻身一線演員的行列。
除了他們,還有老戲骨馮恩鶴、扮演陸橋山的吳剛、扮演李涯的祖峰,扮演謝若林的曹炳琨個個都是演技好手,這部劇堪稱演技大賞,劇中人物勾心鬥角,劍拔弩張;劇外演員同台飙戲,火花四濺。
當然,《潛伏》也有它的缺點:思想性不夠。
劇中餘則成化險為夷的方式本質上就是用一個謊言掩蓋另一個謊言,拆了東牆補西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很多對手陣營的人遭殃,可是在傳統創作語境裡,國民黨的人是壞人,他們的遭遇被一筆帶過,沒人會關心。
這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創作的偷懶,主角遭遇險情,化險為夷,把鍋都甩給NPC,主角完成升級,接着打下一個boss,而NPC是沒有話語權的,這使得整部劇雖然各個角色依靠演員的表演讓人印象深刻,但角色本身給人的回味不是太多。
而《風筝》恰恰補足了這個短闆。
對比《潛伏》,我們再說說《風筝》——
《風筝》代表的是國産諜戰劇藝術的一個高度,《風筝》相比《潛伏》最大的進步就是:主角不那麼神了,反派也是人了。
劇中鄭耀先面臨的處境遠遠比餘則成困難,他的很多手段都被對手拿捏得死死的。
很多角色放在别的劇裡是妥妥的主角,可在這部劇裡兩集就打醬油了。
這還是次要的,鄭耀先除了面對敵人,還要忍受内心的煎熬,他時時處在一種道德困境中:敵人把他當兄弟,他的使命卻是清除兄弟;自己人對他恨之入骨,他卻還要時刻牽挂着自己人的安危。
一般的諜戰劇講到解放前夕就收尾了,潛伏人員的結局也不交代了,然而現實往往是很殘酷的,這些情報人員要麼身份暴露被國民黨槍決,要麼在特殊時期因為身份問題遭到批鬥,能善終的人鳳毛麟角。
譬如和餘則成經曆較為相似的地下情報工作者吳石,在1949年前往台灣後身份因一起重大叛變事故而暴露遇害,除他之外還有台灣400多名地下黨員也遭遇不幸。
《風筝》相比之前的諜戰劇,就邁出了這勇敢的一步,講述了解放之後,情報人員鄭耀先的結局,他在潛伏時的風光和他在解放後為争取一個身份時的落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還記得最後一集,鄭耀先去北京,錢部長問他是坐火車過來的嗎?
已經改名為周志乾的鄭耀先說:“我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我想去哪兒就去哪兒,這張火車票能報銷嗎?”
錢部長說:“你已經是國家的人了,能報!”
這一段看得我唏噓不已,一個情報人員,在生死線上遊走了一生,最後卻隻滿足于擁有一個報銷火車票的資格。
《潛伏》裡的NPC是沒有話語權的,可是《風筝》裡一方面對主角做了降智,一方面也展現了NPC的生活。
我們看到了大量有血有肉的國民黨軍官的形象,他們和普通的中國人一樣,也有着幸福的家庭和純真的革命理想,大家隻是站錯了隊,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别。
這部劇既沒有美化我方也沒有醜化對手,而是從人性的角度講一個個普通人在波詭雲谲的政治變幻中如何自保,在立意這一塊高出了《潛伏》一大截。
當然,思想性高了,觀賞性一定會降低。
《風筝》因為時間跨度很大,劇情上沒有《潛伏》那麼緊湊,前期的諜戰戲也相對枯燥,許多觀衆還沒有等到後期的高能戲份,就被勸退了,再加上廣電總局的剪刀手,即使熬過了前期,後期的情節也被剪得支離破碎,想要領悟這部劇的主旨,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在演員這一塊,《風筝》也是要明顯遜色于《潛伏》。
柳雲龍作為“諜戰劇教父”,演技自然是無可指摘,不過在他的諜戰劇中總是少不了耍帥裝酷的橋段,在鐵粉看來毫無違和感,在路人看來就有些不适應,畢竟地下工作者哪有長這麼帥、這麼愛出風頭的?
另一位主角羅海瓊,刻意學習那個時代女幹部講話,可是個人嗓音也被大家吐槽,勸退了一些觀衆。
其他演員諸如李小冉、齊歡、孫斌等人,隻能說表演無功無過,和《潛伏》裡的神仙演技比起來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
最後分析完兩部劇,我們就發現《潛伏》和《風筝》應該是各有利弊的,如果非要從中選一部,我還是選擇《潛伏》。
因為電視劇不同于電影,它是大衆通俗藝術,面對的也是普通的觀衆,一部好電視劇的标準就是好看易懂。
一家人能一邊收拾碗筷一邊跟得上劇情的電視劇才是好的電視劇,《潛伏》做到了。
《風筝》的思想性很高,立意更深遠,但是大多數人看電視劇就圖個消遣,很少有普通觀衆會從一部電視劇身上去感悟時代浪潮、品味人性,而花心思去網上看未删減版更是少數,所以《風筝》是神作無疑,但将其視為神作的一定是小衆中的小衆。
如果《潛伏》和《風筝》都拍成電影,我或許會做相反的選擇,但就電視劇娛樂性而言,《潛伏》赢了,赢在了通俗易懂,而就作品的藝術性而言,則是《風筝》赢了,它赢在了内容深刻……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