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四清,55歲,自1990年開始從事河蟹養殖和一齡蟹種培育,至今30年,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2018年被評為“江蘇十大金牌扣蟹培育師”。2019年被中國漁業協會河蟹分會評為“中國河蟹産業傑出貢獻人物”。開展長江1号河蟹池塘生态健康養殖示範400畝,共10面塘口,單面塘口面積40畝,為環溝型池塘,畝均放養規格為110-170隻/千克的蟹種900-1200隻,正常年份,400畝可收獲公蟹平均4.7兩左右,母蟹平均3.3兩左右優質蟹5萬公斤以上,畝均産量130公斤左右,畝均利潤萬元以上。
針對泗洪地區河蟹成熟晚,放養密度偏高水草管理難度大,養殖早期特别是第一殼死亡率高、翻倍率低等河蟹養殖技術管理薄弱環節,筆者曾多次向其請教、進行探讨,現将養蟹達人劉四清的相關管理經驗整理分享如下。
一、促進河蟹早成熟、早上市措施
影響河蟹脫殼生長的主要因素有光照、營養積累,因此若要河蟹早成熟,實現早上市主要從以下三方面着手:
1.加強補鈣
正常每次脫殼補三次鈣,當發現有一隻蟹脫殼時補一次,脫殼高峰期補一次,脫殼一周後補一次,補充葡萄糖酸鈣(離子鈣),特别是最後一次殼時。
2.及時控草
5殼之前,4殼時開始做準備工作,池塘水草不能太多,水草越多光照不強河蟹成熟越遲、上市越遲,如想河蟹早上市就要及時稀疏水草,4殼脫完後,保持池内水草覆蓋率在50%左右。5殼脫完後,把溝邊靠岸及青坎上的水草全部撈除,創造空間讓成熟的蟹“跑步”,成熟的河蟹有沿岸活動的習性(生殖洄遊習性),同時餌料跟上、水質調控跟上,經常打水,加大打水頻率,促使成熟蟹“運動”,促進其營養轉換與積累。
3.加強投喂
後期投喂高蛋白飼料或餌料魚,為促進河蟹成熟,可适當添加投喂煮熟的黃豆3-5天,但應注意喂過黃豆的成蟹不适宜長期暫養。
二、強化早期管理,提高河蟹第一殼成活率和翻倍率
早期餌料投喂和肥水管理直接影響河蟹第一殼的翻倍率。
加強投喂:早期一定要喂好,保證河蟹充足的營養,投喂45%的高蛋白顆粒料,甚至南美白對蝦料。
注重肥水、解毒:黃腐酸鉀(可促進水草生長) 腐殖酸鈉 氨基酸肥水膏合用,早期肥水相對較難,第一次加量用,比如正常可用10畝那就用6畝,第二次起正常用量即可。同時縮短肥水時間,增加肥水頻率,如正常10-15天用一次,縮短到7-8天用一次,必須定期持續肥水,以維持相對穩定的水體藻相和菌相, 正常一個月肥水3-4次。一般肥水前需對水體進行解毒,即先解毒後肥水,早期解毒勤快點,因為前期不管用漂白粉、敵百蟲、敵殺死等殺菌、殺蟲等産品多多少少都有殘留,解毒産品可選有機酸(降解藻毒素)或大蘇打(硫代硫酸鈉降解農藥),兩者不能同時用,若同時使用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硫沉澱,增加底泥中有害物質硫化物的含量。
三、環溝塘水草栽種與管護方法
環溝塘一般青坎寬5米、環溝上口寬10米,溝深0.6-0.7米,距離溝邊5米灘面插隔離圍網,圍網内面積約占池塘面積的40-60%。圍網外栽伊樂藻、圍網内栽種以輪葉黑藻和苦草為主、少栽或不栽伊樂藻。
1.伊樂藻移栽方法
對于環溝塘,伊樂藻栽植采取同塘分批移栽的方法。第一批3月份,栽于環溝内和溝邊,株行距根據畝均放養蟹種放養密度确定,如畝均放蟹種800-1000隻,株行距4-5米;畝放1500隻,株行距3米;畝放1500隻,株行距1.5米。第二批于4月底第二殼前,從環溝内移出部分伊樂藻栽于網圍外的灘面上株距3.5-4米。第三批于5月份,從網圍的水草中移出部分栽到網圍内。草簇直徑大小30厘米左右,兩行間應以“品”字形交錯栽植,利于通風和水體交換。注意移取伊樂藻時應連根挖取草團中心的活力好的嫩草,同時栽植前事先挖好直徑30厘米左右、深度為8-10厘米、坡平緩的淺坑,栽時将草左坑内鋪開用土壓,盡量增加草與泥土的接觸面積,利于草生根,同時視池塘底泥肥度可适量在草坑中施黃腐酸鉀或其它壯根肥。最好不用腳踩或叉插的方式栽草以防草莖、草根受損。
2.圍區内水草栽種方法
灘面網圍内可栽種三種草,按東西走向(當地季風方向),兩邊各栽4行伊樂藻、中間栽輪葉黑藻、苦草全網圍區遍撒,保證網圍内至少保證有一種水草成為優勢。
(1)苦草種植:清明節前池塘水位加到圍區灘面水深2-3厘米,在圍區内遍撒苦草種,畝均2-3斤,5-10天後等苦草發芽紮根後,再上水至圍區灘面水深10cm。苦草種播種前應曬幹,越幹越好,然後充分揉搓,把草籽搓揉出來再幹撒。也可将種子分裝于袋(飼料包裝袋)内,每袋不超過10斤,置于網箱内浸泡,待外殼完全腐爛後即可播撒,和水浸泡處理的種子一旦發出白芽後必須及時播種。
(2)輪葉黑藻栽種:先挖好草坑,株行距2米×2米,條帶狀布局,每5行為一條帶,每條帶間隔6-8米。若播種芽孢,可于苦草播種後5-10天,點播于草坑,每3-5顆芽孢,用少量土覆蓋,播種時最好頂風點播,避免攪動的渾水遮擋住草坑。如果是移栽“把子草”,5-6月份間均可移栽。
3.水草管護
(1)及時割草頭撈草稀疏。伊樂藻,5月10日前必須割一次草頭,促進紮根。割草頭需分批次、分片交錯割,割草頭後不急着上水,讓草紮根;用塘泥壓草心,利于草莖接觸地面生根的同時控制水草高度,防止水草漂浮;同時伊樂藻保持團簇狀、不封行、不連片,養大規格蟹的,于三殼後,把環溝内的伊樂藻全部清除。苦草為高溫水草,到7-8月份生長旺盛,此時當水草長出水面時應及時割草1-2次(留根部20厘米左右),同樣分條塊交替割。(2)常用EM菌調水質,防止水中懸浮的有機碎屑、死亡的藻類等附着在水草葉面上使水草“挂髒”,如果水草“挂髒”可用黃腐酸鉀 腐殖酸鈉 EM合劑,直接灑在草頭上,不需要滿塘灑。(3)控制水位,始終保持水草在水面下20-30厘米不出水面。(4)定期補充碳源,結合肥水同時可施用葡萄糖離子鈣等。
四、河蟹病害防控措施
主要措施是抗應激、消毒、改底、調水等。
1.抗應激
蟹種放養前1小時或提前半天全池用Vc或葡萄糖等抗應激産品,養殖過程中如遇降溫、大風、暴雨等天氣變化應提前做好抗應激工作。
2.消毒
蟹種下塘3-5天後全池用碘制劑消毒,養殖全程每10-15天用碘制劑消毒一次。
3.改底
1-2殼時蟹在環溝内,灘面未上水,每15-20天過硫酸氫鉀複合鹽改底一次,3殼時水位加至灘面30-40厘米,每7-10天改底一次,後期視情況3-5天改底一次。
4.有益菌調水
使用乳酸菌、芽孢、EM等有益微生物調節水質,每3-5天選擇晴好天氣交替使用一次,不可與消毒劑、殺蟲劑同時使用。
5.内服免疫增強劑
提高河蟹免疫能力。可全程使用黃芪多糖拌料内服,6-8月份餌料投喂高峰期同時拌三黃粉和大蒜素,每隔一周連續喂一周或3-4天。
6.加強補鈣
每次脫殼水體都需補充鈣離子,正常脫殼前、脫殼高峰期、脫殼後一周内分别補一次,特别是第5殼時可增加補鈣頻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