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心中有兒童的牆面環境創設

心中有兒童的牆面環境創設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3-29 18:26:43

心中有兒童的牆面環境創設(環境創設4個基于兒童本位的主題牆創設原則)1

主題牆環境創設是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培育幼兒審美意識和能力、團體合作能力、創新和想象能力的重要載體。主題牆環境創設需要有效的技術路徑,基于兒童本位的主題牆環境創設生成,需要遵循逐步積累原則、過程軌迹原則、“先聲奪人”原則、适度留白原則等多種原則,以确保取得預期效果。

心中有兒童的牆面環境創設(環境創設4個基于兒童本位的主題牆創設原則)2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教師和幼兒一起進行校園環境和班級主題牆的創設,可以激發兒童的審美意識,喚醒兒童的想象能力。借助主題牆環境創設,孩子們可以在這裡欣賞和想象,講述自己的故事。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實現團體合作感,實現對環境、他人的友好認同。從幼兒園教育教學實踐看,在幼兒園教育課程遊戲化背景下,如何認識主題牆環境創設的兒童本位立場,用兒童本位的眼睛透視幼兒園環境,需要思考兩個問題:環境創意來源于兒童的生活嗎?環境設計邀請了幼兒的參與嗎?基于此,我們圍繞兒童本位視野下的主題牆環境創設,展開思考和探索。

主題牆的預設和生成

心中有兒童的牆面環境創設(環境創設4個基于兒童本位的主題牆創設原則)3

主題牆創設的預設

在主題牆創設實施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主題背景實施的目标,根據目标相應增加或減少投放的材料。在活動中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篩選出适合他們的教學内容,内容的選擇以“幼兒發展為本”出發。教師可以和孩子們一起設計出主題牆大緻的主題軌迹與版塊,注意捕捉對幼兒有價值的興趣點,進行有機生成,促使幼兒與主題的互動。通過幼兒自主讨論,繪制主題牆草圖,充分培養幼兒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的情感和能力。

心中有兒童的牆面環境創設(環境創設4個基于兒童本位的主題牆創設原則)4

版塊規劃與生成

尋找突破口

主題牆的探索軌迹來源于孩子的問題和興趣點,确定好實施的主題,版塊也已規劃,我們需要幫助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的突破口,從而帶動更多問題的探索。

圍繞研究的主題目标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激發起孩子們的思維起點、創造源頭。如開展《我們與汽車》主題活動時,可以這樣創設:在活動的開始,播放視頻,創設情境,讓小朋友們跟随汽車的吉祥物“卡爾”一起去欣賞,了解汽車的基本結構,對各種汽車零配件的功能有初步認知;通過提問引導小朋友暢所欲言,激發幼兒對汽車的探索興趣;組織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各種汽車模型,大膽探索交流,了解汽車品牌和車牌數字包含的意義;模拟不同汽車的聲音,啟發幼兒感知不同汽車有不同聲音,初步理解每種車都有它獨特的用途。

活動最後由小朋友就自己最感興趣的話題與夥伴進行分享。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幼兒充分體驗到主題創設的自主性,從探索不同的問題中獲得了有益的經驗。

提煉問題

孩子們的提問能力不同,有些孩子提出的問題往往脫離實際或沒有探索的價值。為此,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對問題進行篩選歸類并最終确定探索活動的内容

首先,我們要思考問題的興趣占比,從中選擇大多數孩子感興趣的問題;其次,考慮問題是否與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最後,思慮這個問題是否有助于幼兒探索,并在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打上“V”,沒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标上“A ”,并附上簡明的理由。我們也可以運用一些方法進行引導轉化,如:問題範圍太大時,将探索研究的範圍縮小;問題範圍太小或問題簡單時,将探索範圍擴大;問題相近時,歸為一類探索。

在師幼互動中,孩子的問題意識被喚醒,産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依據他們的問題和有教育價值的反饋信息不斷地拓展活動,引導孩子們的探索軌迹成為新知識的增長點。

傳統主題牆創設的利弊

心中有兒童的牆面環境創設(環境創設4個基于兒童本位的主題牆創設原則)5

主題牆涵蓋主題名稱、主題目标、故事軌迹三個方面,主題名稱和主題目标應在主題牆創設的前期出現,而故事軌迹是随着主題的開展不斷完善和豐富的。

而傳統的主題牆創設也存在諸多弊端,有的教師将主題牆分成幾個版塊,雖然每個闆塊都圍繞主題進行,但相互之間沒有聯系,這就是傳統教與學的模式。當我們看主題牆時,教師的第一視角首先看到的是文字,孩子的第一視角往往是圖片色彩、造型細節。文字過多、成人化的主題牆,顯然不為孩子所喜,而師幼一起布置的主題牆,則讓孩子成為了牆飾的主人。這樣的主題牆創設融人了孩子的想象和創造,孩子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實現“我們”感,實現對環境的認同。

兒童本位的主題牆環境

創設生成原則

心中有兒童的牆面環境創設(環境創設4個基于兒童本位的主題牆創設原則)6

逐步積累原則

主題牆創設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豐富、不斷變化的過程。伴随着幼兒的探索内容和活動興趣,主題牆不斷跟進、調整。這樣逐步積累的主題牆更生動、更直觀、更真實地再現了幼兒的探索過程,宣洩了幼兒的情感需要。

如:當冬天悄悄來臨的時候,老師引導幼兒觀察身邊的變化,從天氣的溫度、周圍的環境、人們的服裝、冬季的動物和植物等方面來說說冬季特征,在讨論交流中了解冬天。随着季節特征越來越明顯,觀察内容也随之跟進,在切身感受中孩子的知識經驗積累會越來越豐富。

活動内容在幼兒的不斷探索中逐漸豐富,主題牆的創設也發生了變化。通過觀察和探索,讓幼兒更深人了解關于冬天的知識,促進幼兒與環境産生共鳴,提高教育成效。

過程軌迹原則

主題牆的創設是不斷完善的動态過程,引導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呈現的循環往複的軌迹過程就是一段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師可以及時提供支架,如:一朵花的四季變化。春天,孩子們問老師:迎春花在夏天的時候會開花麼?老師第一反應往往會直接告訴她答案,其實,如果按照兒童本位的理念來操作,老師可以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每個月跟蹤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孩子繪圖,家長幫助記錄,從而展現迎春花的四季變化。這樣的探索過程遠比老師直接提供答案更具意義。

“先聲奪人”原則

所謂先聲奪人,就是将孩子們的所見所思呈現在主題牆上,巧妙地與審美藝術相結合,從而更好地吸引孩子們對主題牆的關注。

首先是主題牆面的情景化。

例如:中班主題活動《汽車》,其目标是初步了解汽車的種類、構造、相關交通規則等。如何将這方面内容更好地表現在牆面上,有效起到主題内容的延伸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教師可以将主題牆面設計為立交橋的全景,各分叉路段張貼紅綠燈,将主題開展過程中的點滴、各主題分支的知識點,巧妙運用到主題牆上。如美術活動《各種各樣的汽車》,教師提供多種材料供幼兒自主選擇,畫好自己創作的汽車後将它剪下來、粘貼到到立交橋的橋面上。再如綜合活動《汽車的過去和未來》,孩子們互相讨論,分享自己認為的未來汽車。分組設計,将制作好的未來汽車布置展示到橋面上。這不但使各個主題牆版塊有一定的聯系,整體的視覺效果也更美。

其次是主題牆面的色彩美。

色彩搭配主要以對比色、同類色和不同色彩搭配運用為主。如:節日的主題,春節和元宵節可以選擇喜慶的大紅色為主,中秋節和重陽節可以選擇莊重的黃色為主。季節性的主題可随季節的變化,選擇與季節相适應的色彩,如:春季,可選擇多種顔色混搭,色彩明快鮮豔;夏季,可以選擇簡單清爽的顔色為主,綠色、藍色的組合打造出别緻的清新感;秋天可選擇同類色為主,将黃色,桔黃,紅色,褐色巧妙搭配運用,體現秋天特征的視覺效果;而冬天以對比色搭配較好,特别是白色和藍色的選擇,更能展現冬天大自然的景象。

适度留白原則

班級主題牆環境往往缺乏彈性和空間,因此我們要有适當的留白意識。

刻意的留白可以擴展創造探索性機會,增加延展性思考的機會。如中班主題《我們都是好朋友》,主題涵蓋三個軌迹,軌迹一:《我的好朋友》,以紅色手印為主。軌迹二:《爸爸媽媽也是好朋友》,以藍色手印為主。軌迹三:《全世界兒童是一家》,以綠色手印為主。三條軌迹發展過程後是一段特意的留白,孩子們在生活中發現相鄰數也是好朋友,這樣的留白,讓孩子們的創意和想象力為所有人看見。

班級主題牆創設是一個不斷在路上的過程,我們往往隻看到目标,沒有關注通往目标路上的風景。我們一路向前可能會忽略孩子抛給我們的球,隻顧趕路,從而忘記更多有價值的東西。“傾聽孩子的聲音”,将育人環境還給孩子,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創設中實現自我發展。

本文源自江蘇省常州市劉海粟美術幼兒園黃麗君,本文轉載僅用于學習資源的分享,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排版丨Raily

審核丨不寫昵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