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9日,美國媒體網站撰文發布了一項科學成果:科學家在距地球100光年外發現了兩個“超級地球”,其中一個可能适合人類生活。
地外生命總能引發人類的好奇與關注,除了我們所居住的藍色星球外,宇宙中的其他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相信很多人對此都堅信不疑,越來越多的“超級地球”被發現,似乎也證實了生命的普遍性。
科學家發現兩顆“超級地球”,一顆或存在生命在2022年8月下旬,國際期刊《天文學雜志》上就已經發布了一篇關于“超級地球”的文章。科學家對距離地球約100光年的天龍座行星TOl-1452b進行了研究,發現其大小比地球大70%,但質量卻是地球的5倍,并且30%的質量都是水,幾乎是一顆“海洋星球”。
TOl-1452b模拟圖
水是生命之源,而TOl-1452b最大的特點就是水資源豐富,這是否意味着這顆“水球”隐藏着一個神奇的生命世界?雖然暫時還無法下定論,但液态水的存在足以讓人類浮想聯翩......
而最近發現的兩顆新的“超級地球”,其中一顆也可能存在生命。在一些報道中,作者甚至直接用“可以維持生命”來表述,比如:
據研究人員介紹,這兩個“超級地球”都比地球大,一年的時間都不到10天。其中,被命名為LP890-9b的行星比地球大30%,在2.7天内就完成一次繞軌運動;名為LP890-9c的行星比地球大40%,繞軌周期大約為8.5天。
這裡要補充一點,行星作為恒星的附屬星球,在命名上一般以母星的指定名稱為前綴,其次再根據和母星的距離從近到遠依次排序,母星編号為a,最近的第一顆行星編号為b,以此類推。
科學家發現,不同星系所對應的宜居帶也有不同,比如:在TRAPPIST-1的行星系統中,第4~6顆行星均位于宜居帶内,地表溫度合适,存在的生命的幾率較大,對應編号為e~g。而在太陽系中,宜居帶則包含着第2~4顆行星,包括金星、地球和火星,而地球又處于宜居帶的最佳位置。
TRAPPIST-1的行星系統和太陽系
同樣是宜居帶,為何會産生如此巨大的差異呢?這是因為母星的大小和能量輸出、輻射強度各有不同,所以行星系統的宜居帶并不固定。隻要行星位于合适的範圍之内,理論上都可能孕育出生命。
科學家新發現的這兩顆“超級地球”,其編号分别為b和c,看似距離主恒星較近,不大可能存在生命,但實際上并非如此:LP890-9c就位于宜居帶之内。
首先,LP890-9是一個較小的恒星,相當于太陽的1/6~1/7左右,産生的輻射量隻有太陽的一半。即便離母星很近,LP890-9c表面接收的輻射量也并不高。其次,從溫度來看,如果LP890-9c表面覆蓋着濃厚的大氣層,地表就完全可能保留大量的液态水,這是碳基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
“超級地球”:存在生命的幾率有多大?所謂“超級地球”,是指質量比地球更大的地外行星,但質量上限要低于太陽系中的兩大冰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二者分别是地球質量的14.5倍和17倍。根據天文界的标準,超級地球的質量介于1~10個地球質量之間,但并不一定符合“宜居”的标準。
宇宙浩瀚無邊,符合“超級地球”标準的地外行星不計其數,但大部分都暴露在惡劣的環境之下:極端的高溫和低溫、真空環境、隕石襲擊、輻射傷害等等。以地球為參考,生命的誕生對太空環境、行星特征有很高的要求,比如:岩石行星(而不能是氣态行星)、存在液态水、适宜的地表溫度、合适的大氣層等等。
2019年6月,美國宇航局發現的地外行星已達4000顆;2020年3月,《系外行星百科全書》共登記了5000多個已确認的系外行星,3年左右新增了1000多個,其中每一顆對人類而言都是“新世界”。
但在人類已知的地外行星中,大小和地球類似,并且位于宜居帶内的并不多。據維基百科記載,開普勒和苔絲計劃在2020年1月已确定了4374顆行星候選者,但隻有幾顆可能存在生命,姑且按10顆計算,概率也低于0.25%。
四顆系外行星與它們的主星(HR 8799)逆時針運行。
即便如此,還是有一些行星引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并在衆多的候選者中脫穎而出。2014年4月17日,天文學家發現了開普勒-186f,這是有史以來與地球最為相似的系外行星,距離地球490光年,體積是地球的1.37倍,半徑比地球大11%,而且還是一顆岩石行星。
值得一提的是,開普勒-186f的公轉軌道為129.9天,稱之為“另一個地球”也不為過。在2015年的一篇論文中,開普勒-186f被列為人類最佳的宜居行星之一;2018年6月的研究進一步發現,開普勒-186f的軸向傾斜角度非常穩定,可能具有類似于地球的季節和氣候。
放眼整個宇宙,像開普勒-186f一樣的行星肯定還有不少。僅在銀河系中,就有約4000億顆恒星,包含的行星數量約1~10萬億顆。而可觀測的宇宙中大約又有2萬億個星系,覆蓋的行星總數将是一個天文數字!
因此,宇宙中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很大,隻不過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還不足以證實而已。
“超級地球”距地100光年,為何說“相當近”?光年是一個龐大的距離單位,100光年就是光在100年内傳播的距離,這是什麼概念?須知每秒鐘光傳播的距離就有30萬公裡,足以繞地球7圈!
但和其他“超級地球”相比,100光年的距離并不太遠,最多隻能算是居中位置。美國宇航局通過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開普勒-62e也是一顆“超級地球”,質量是地球的1.6倍,距離地球卻有1200光年之遙。
開普勒-186距離地球也有490光年,開普勒-10為560光年,開普勒-22為638光年。當然,“超級地球”中也有距離地球很近的,比如:格利澤667CC距地球僅有22光年,格利澤581為20光年,格利澤867僅為15光年。
以人類現有的科技水平,100光年的距離要多久才能抵達?
1光年約等于9.46×10^15米,也就是9.46萬億km,高鐵的速度每小時按300km計算,跑完1光年也需要360萬年,100光年就是3.6億年。
民航客機的空速每小時可達885km,飛越1光年也需要122萬年,100光年同樣也需要1億年以上。按照人類目前最快的飛行器之一帕克太陽探測器的速度前進(每小時可達393044km),從地球抵達LP890-9c至少也需要27萬年。
無論采用哪一種方式,星際旅行的時間成本都太過高昂,飛船的燃料也将難以保證。但換一種角度想,與其耗費時間、能源轉移到其他宜居星球,反倒不如珍惜現有的地球家園。因為宇宙中隻有一個地球,它擁有完美的日地距離、安全的空間環境、強大可靠的磁場,其他任何星球都無法取而代之。
地球經過46億年的漫長演化,孕育出豐富多彩、奧妙無窮的生命世界,這本就是一個偉大的奇迹。對人類而言,現階段移居到系外行星并不最優選擇,最好的“超級地球”正是我們腳下的這顆藍色星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