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處世之道心得

論語處世之道心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02:52:53

論語處世之道心得?4.7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論語處世之道心得?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論語處世之道心得(天天論語筆記59物以類聚)1

論語處世之道心得

4.7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孔子認為人可以按其所犯醋五進行分類,人之過可以分類總結。孔子提出了一個研究仁的方法——觀過知仁,把“過”與“仁”聯系起來做比較研究,提出了“觀過知仁”的觀點。

“黨”在周朝制度裡是個地方戶籍編制單位,一百家為一族,五百家為一黨。(五族為黨。——《周禮·大司徒》。古注:“百家,黨正,各掌其黨之政令教治。” ) 同一鄉裡的人稱為“黨人”,政府為黨所設的地方組織長官叫“黨正”。又引申為“朋輩”、“黨友”、“朋黨”,指意氣相投、立場相似的人,或由私人利害關系結成的小集團。(辨說得其黨。——《禮記·仲尼燕居》。古注:“類也”。睦于父母之黨。——《禮記·坊記》。古注:“猶親也”。無偏無黨。——《書·洪範》。古注:“朋黨”。)《論語》中黨的用法多為上述引申用法,如: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公冶長》)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裡鄉黨乎!”(《雍也》)

“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述而》)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罕》)

本章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說人之所以犯錯誤,從根本上講是他缺少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會自覺提高修養避免犯錯誤,缺乏仁德的人無法自覺避免錯誤。另一方面說沒有仁德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跟他身邊的人是相似的。同類的人會犯同類的錯誤。古代人們所生活的區域是非常有限的,很多人一輩子可能都沒有走出過一百裡地的範圍他的一生所見到的,相處的可能就隻是同村的那幾百号人。這些人生活在一起互相影響就形成了自己的鄉村文化,鄉村文化又反過來影響每個人為人處世的價值觀。

随着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化,鄉、黨的範圍會逐漸擴大。發展到現在,我們也還經常會簡單總結某地人的有某種共性,比如,前些年都愛編排河南人,說河南人奸詐。現在又都愛編排東北人,說東北禍害。還比如,湖北人愛耍小聰敏,湖南人憨厚耿直等等。這些都是農業社會“鄉黨文化”發展的結果。随着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市裡生活的人們來自五湖四海,甚至你根本不認識你家對面住的是什麼人,人們逐漸失去了其原本的“鄉黨”的特性。

中國人習慣用區域來劃分人,即使是現代社會,人們可以很輕松随意地在全國範圍内遷徙,甚至走遍全球也不是什麼難事。但你還是改不了小時候所生活的環境給你留下的文化烙印。比如我十八歲前就沒有走出超過二十公裡的範圍。最遠就是到了離家十五公裡的縣城讀書。我生活的那個縣在鄂東北地區,到河南的距離跟到武漢的距離差不多都是一百公裡以内。所以我們那個地方的人的品行就受河南、湖北兩方面的影響。總結那個地方人的特點,往好的方面說是聰明好學、勤奮努力、謙恭懂禮。往壞的方面說是自私自利、奸詐油滑、表裡不一。通過我幾十年的觀察和親身實踐發現認識到自己壞的一面并勇于承認本身就不容易,努力去改掉那些壞毛病更是一件非常困難和痛苦的事情。這就是孔子說的“人之過也,各于其黨”。人之“過”不是無緣無故産生的,其根源就在其黨。

觀察分析一個人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屬于哪一類人,也就知道他是不是有仁德。知過能改,就是“近仁”。不知過,或者知過不改,這個人也就沒救了。大量的事例證明,一個人離開自己的家鄉到外地生活,如果能改變地方性固有的毛病,發揮地方性的優點,并吸納其他地方的優點,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道客村曰:

物以類聚人群分,

其為鄉黨過同型;

如若能改原生惡,

前途無量能近仁。

【譯文】

孔子說:“人們所犯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團體的人所犯錯誤性質類似。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大概就可以知道他是個什麼類型的人了,也就知道他是否具有仁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