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知道學什麼?
然後是怎麼學。
接着才是記。
重點是要用!并且經常用!
文言文學習亦如此,我們要了解我們通過一篇文言文需要掌握哪些知識,什麼是重點,哪裡是難點,哪些必須死記硬背。接下來的内容是中考必考的16篇文言文,希望學生和家長們可以參考下相關知識點,相信對您一定會有幫助。一、作者及作品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人,谥号文,又稱韓文公,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韓愈幼年早孤,由嫂撫養。25歲中進士後,長期得不到任用,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難遇。就是在這種心情下,他大約在貞元十一年至貞元十六年間寫了《馬說》一文。
二、文章思想内容《馬說》是一篇寓言性質的雜文。文章借伯樂相馬的故事提出了“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和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文章從三個不同的側面揭示了“千裡馬”的遭遇。
第一段,提出了“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指出正因為“伯樂不常有”,千裡馬才終被埋沒、摧殘。
第二段,揭示了“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是千裡馬“才美不外見”的原因。
第三段,抨擊了那些不能正确對待千裡馬卻大呼“天下無馬”的人。
三段文章圍繞一個中心:千裡馬的被埋沒,被摧殘是“伯樂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所造成的,是那些不能正确對待千裡馬的人造成的。然而“執策”的庸人卻曰:“天下無馬!”這一反差,是一個極大的諷刺,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無視人才的不滿。
三、中考鍊接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故雖有名馬:即使。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隻是。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
食馬者:通“飼”,喂養。
才美不外見:通“現”,表現。
且欲與常馬等:尚且,況且。
骈死于槽枥之間:兩馬并駕;喂牲口用的食器,馬棚,馬廄。
一食或盡粟一石:有時。
且欲與常馬等:等同,一樣。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以,按照;道,規律,方法。
食之不能盡其材:才華,通“才”。
執策而臨之:名詞,馬鞭。
其真無馬邪:表推測,反問的語氣。
2.翻譯下列句子。
①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譯:所以即使有好馬,隻能屈辱于低賤人的手中,如其他馬一塊死在馬廄裡,不被人稱作千裡馬。
②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譯:日行千裡的馬,有時一頓能吃一石谷子。
③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
譯:喂馬的人不知道是千裡馬而去喂它。
④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譯:想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不能夠,又怎麼能讓它日行千裡呢?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譯:鞭打它不按照駕馭千裡馬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喂飽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來,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⑥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難道真的沒有(千裡)馬嗎?恐怕是不識千裡馬呀。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讀音正确的一項是(B)
A.骈死于槽枥之間 (piān)
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 (sì)
C.才美不外見 (jiān)
D.其真無馬邪 (yè)
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讀的語意停頓,每句标一處。
①安求/其能千裡也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5.用原文語句填空。
①第一段描述千裡馬悲慘處境的語句是: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②第二段揭示千裡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
③第三段中食馬者不識千裡馬的具體表現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文中“嗚呼”蘊含着作者怎樣的感情?請你結合文本加以分析。
示例:對千裡馬遭遇的惋惜,對飼馬者(當權者)埋沒人才的痛恨之情。
7.如果想成為“千裡馬”,你認為最需要的主觀和客觀條件各是什麼?請結合文本與現實生活談談看法。
示例:需要自身的實力,也需要展示自己實力的機會,還需要外界對自己實力的欣賞。
8.如果你是一匹“千裡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麼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薦,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能。
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③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