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标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19:57:42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标?來源:經濟日報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黨的十八大以來,着眼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深刻把握國内外形勢變化和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重大論斷,并在不同場合深入闡述關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回答了新時代如何發展實體經濟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體現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的戰略謀劃和工作安排,有力凝聚了全社會的共識,對中國經濟發展産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些重要論述,是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同時又遭遇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必須深入系統學習領會關于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論述,不斷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标(堅持把發展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1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标

來源:經濟日報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黨的十八大以來,着眼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深刻把握國内外形勢變化和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重大論斷,并在不同場合深入闡述關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回答了新時代如何發展實體經濟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體現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的戰略謀劃和工作安排,有力凝聚了全社會的共識,對中國經濟發展産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些重要論述,是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同時又遭遇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必須深入系統學習領會關于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論述,不斷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必須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

指出,一個國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戰略選擇,我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制造業水平,不能脫實向虛。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全面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基,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命脈所在。指出,實體經濟是大國的根基,經濟不能脫實向虛。要扭住實體經濟不放,繼續不懈奮鬥,紮紮實實攀登世界高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迹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迹,制造業增加值已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種工業産品産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些曆史性成就的取得,都是我國高度重視發展實體經濟的結果。反思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其根源在于美歐等西方國家經濟長期“去工業化”“脫實向虛”導緻供需嚴重失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西方國家紛紛推行“再工業化”戰略,着力振興實體經濟。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争中赢得主動的根基。

實體經濟是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指出,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經驗表明,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

實體經濟是我國在國際競争中赢得主動的根基。指出,綜合國力競争說到底是創新的競争。當前,我國面臨着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更加激烈的市場競争,既有來自主要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推動制造業回流帶來的擠壓沖擊,也遇到一些新興經濟體依托低成本優勢吸引國際産業轉移對我國形成的追趕壓力。隻有把實體經濟特别是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才能有效應對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擠壓,使我國在未來國際競争中赢得主動權。

實體經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可靠保證。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方面,實體經濟覆蓋了吃穿用住行、文教衛休閑娛樂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能夠為廣大人民群衆生産生活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産品和服務,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實體經濟是吸納就業的蓄水池,對提高就業水平、促進共同富裕、維護社會穩定具有“定海神針”的作用。隻有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實現社會長治久安。

堅定抓好實體經濟的信心和決心

當前,受國内外因素等疊加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強調,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回顧我國實體經濟取得的重大成就,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

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制造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位。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複雜的國内外環境,我國始終堅持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妥善處理實體經濟與虛拟經濟的關系,高效統籌發展與安全,經濟保持健康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經濟總量由2012年的53.9萬億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萬億元。按年平均彙率折算,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達18.5%,穩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人均國内生産總值達12551美元,連續3年超過1萬美元。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202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27.4%,占全球比重近30%,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明顯,2021年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5件,研發人員總量和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量均居世界首位,全球創新指數排名躍升至第12位,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一些領域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由“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穩步提升,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5.4%,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實體經濟加快向綠色、低碳、循環方向發展,大氣、土壤、水污染治理成效顯著。

産業結構持續優化,産業體系完備優勢彰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供給體系質量不斷提高。從産業結構看,2021年三次産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為7.3%、39.4%和53.3%,服務業占據一半以上。鄉村産業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紮實推進,農業适度規模經營和新型經營主體健康發展,糧食産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傳統産業加快改造升級,先進制造業加速發展,制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壯大,新技術新業态新産業不斷湧現,新發展動能不斷積蓄。服務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高技術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鍊現代化水平逐步提升,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競争力持續彰顯。

區域産業布局不斷優化,先進制造業集群競争力持續提升。随着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各區域基于比較優勢形成的分工協作不斷深化,區域産業布局持續優化。重點産業生産力布局調整取得顯著成效,鋼鐵、石化、煤炭等産業向更具發展條件和潛力的優勢地區集中集聚,形成集約高效、鍊群協同的生産空間,産業集約化和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性和整體性提升。産業梯度轉移加快,一批高水平承接産業轉移區域闆塊崛起,産業轉移規模和能級不斷提高,在中西部地區發展中的引擎作用更加凸顯。産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态勢良好,集群的創新能力和配套功能不斷增強,上中下遊産業鍊共生發展、融合滲透的分工合作網絡和産業組織形态不斷優化,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逐步形成,影響力和競争力持續提升。

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推進,有力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一系列高水平對外開放新舉措深入推進,國内規則加快與國際接軌,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限制措施大幅減少,外商直接投資領域不斷拓展、質量穩步提高,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進展順利,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實施成效顯著,開放型經濟發展邁向新高度。我國連續13年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地位,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在全球産業鍊供應鍊中處于重要樞紐地位。這既為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打下堅實基礎,也為全球産業鍊供應鍊穩定作出重要貢獻。

實體經濟發展面臨新機遇新挑戰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國内外發展條件發生深刻變化,要正确把握我國發展實體經濟的有利條件和面臨的機遇挑戰,準确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認清有利條件與機遇。

一是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處在實現重大突破的曆史關口,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技術相互滲透、交叉融合、加速疊代,關鍵共性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颠覆性技術創新從“點狀突破”到“鍊式創新”,催生了一批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将重塑全球産業形态、産業結構、産業組織方式,重塑世界經濟地理和全球産業競争格局,有利于我國在新領域新賽道重塑産業國際競争新優勢,為我國對未來産業前瞻布局、在新興産業領域搶占先機、在傳統産業領域實現趕超提供了戰略機遇。

二是要素供給和設施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指出,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勞動力素質不斷提升。科技投入能力明顯增強,2021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2.79萬億元,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二位,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居世界首位,産業鍊和創新鍊協同聯動的創新平台體系初步形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網絡體系逐步完善,互聯網、5G、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全球領先。

三是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内需潛力逐步釋放。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内需市場,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市場主體總量超1.6億戶,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充分展現出我國經濟強大韌性和巨大回旋餘地。

正視困難與挑戰。

一是外部發展環境錯綜複雜。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國際形勢錯綜複雜,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增加。同時,全球貿易摩擦增多,投資保護主義擡頭,嚴重幹擾世界經濟正常運行。這些都不利于我國有效利用外部資源和國際市場,不利于推動國内國際雙循環。

二是全球産業鍊供應鍊面臨重塑。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全球産業鍊供應鍊分工合作出現收縮趨勢,供應鍊安全穩定運行受到嚴重沖擊,暴露出脆弱性和風險性。在此背景下,各國對全球産業鍊供應鍊布局邏輯和發展模式進行反思,産業鍊安全性和供應鍊彈性受到更多關注,本土化、近岸化、區域化、多元化成為全球産業鍊供應鍊發展的新趨勢,對我國維護産業鍊供應鍊安全帶來較大挑戰。

三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壓力加大。我國經濟總量雖然穩居世界第二位,但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經濟發展不少領域大而不強、大而不優。我國基礎研究能力較弱,科技創新質量有待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産業鍊、價值鍊整體仍處于全球中低端水平。産業結構不夠優化,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産業規模偏小、牽引帶動能力不夠強,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面臨較大成本壓力和資金、人才、技術等瓶頸制約。

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

當今世界,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波谲雲詭,國内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也是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要堅持以經濟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實體經濟特别是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不斷夯實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物質基礎。

第一,大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多次強調,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抓好制造業,既要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繼續鞏固鍛造我國制造業規模體量大的長闆優勢,又要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廣大人民群衆的吃穿用住行等基本需求,都離不開傳統産業,大型經濟體更是如此。機械、電子、輕工、紡織等傳統産業不僅是我國的基礎産業,也是參與國際競争的主要行業。傳統産業要積極采用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綠色技術等,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争新優勢的關鍵領域,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要重點發展知識技術密集、資源能源消耗少、市場競争力強、帶動作用大、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綠色環保等産業打造成新支柱産業,培育壯大新動能。

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是增強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争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要以數字化技術深入應用為支撐,以産業轉型、消費升級為驅動,強化産業鍊龍頭企業、行業骨幹引領和示範作用,提升平台型企業和機構綜合服務效能,探索形成符合我國實際、具有不同區域特色和行業特點的融合發展業态模式和路徑,使“兩業融合”成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第二,依靠創新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國際競争新優勢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強調,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

切實加強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要加大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穩步提升中央财政資金投入,鼓勵企業和相關機構增加基礎研究投入比重。改革基礎研究的實施方式,既要鼓勵和支撐原始創新研究,也要實施以重大科技問題為導向、通過承擔重大科技任務方式開展的基礎研究。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要加強基礎學科教育,培養甘于坐冷闆凳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

努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強調,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和市場機制活力,聚焦關鍵核心環節,以重大需求和應用場景為驅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軌道交通裝備、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智能機器人、智能汽車、現代農業機械、高端醫療器械和藥品、重要礦産資源、新材料等領域為重點,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颠覆性技術的創新等為突破口,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營造有利于創新創造的新生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聚焦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具有全産業鍊引領力和國際競争力的龍頭企業,挖掘國有企業創新潛力,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做專做精做優,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格局。構建全鍊條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營造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環境,促進産業鍊上中下遊協同創新。

第三,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指出,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加快推進數字産業化。要大力發展數字基礎産業,深入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聚焦底層操作系統、高性能芯片、傳感器、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基礎工業軟件等重點領域補齊短闆,不斷提高核心技術和關鍵産品的供給保障能力。做大做強數字經濟優勢産業,聚焦數字安防、區塊鍊、5G等優勢産業鍊,實施強鍊補鍊行動,增強産業鍊關鍵環節競争力。前瞻謀劃未來産業,瞄準元宇宙、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柔性電子、第三代半導體、空天一體化等戰略性領域布局新賽道,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深入推進産業數字化。以融合賦能提質增效為核心,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方向,利用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對制造業、服務業、農業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鍊條改造,提升全要素生産率。制造業數字化要以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為抓手,支持和推動制造企業積極采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探索智能制造等新模式,加快數字化改造,打造一批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服務業數字化要以模式創新和消費場景升級為重點,大力拓展文旅、醫療、教育、體育等便捷化線上服務應用,鼓勵餐飲外賣、共享出行等領域的商業模式創新和智能化升級。農業數字化要依托智慧農業建設,加快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推廣應用,促進農業全産業鍊數字化,發展農産品電商、共享農業等新業态新模式。

第四,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按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科技、人才、資金等要素向實體經濟彙聚,形成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強化科技創新對實體經濟的引擎作用。面向經濟主戰場,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深度融合,聚焦國家發展重大需求,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系統打造我國戰略科技力量。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一批引領企業創新和産業發展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把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完善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改善金融供給結構,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大力發展科技金融,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符合高技術産業特點的信貸産品,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高技術産業中。加快發展普惠金融,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對企業節能減排、清潔生産、循環經濟等項目提供綠色信貸,支持綠色發展。

築牢人力資源對實體經濟的支撐。要實施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焦“高精尖缺”領域,選拔和培養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和掌握交叉學科知識的複合型人才。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全球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弘揚企業家精神,積極培育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思維的優秀企業家。緊扣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大力培育掌握先進制造技術的大國工匠和卓越工程師。

第五,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現代化基礎設施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标導向,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指出,加強戰略布局,加快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雲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要不斷提升信息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加快推動5G網絡部署,優化升級光纖寬帶網絡,一體化布局建設綠色數據中心。超前部署協同、先進、開放、高效的創新基礎設施,因地制宜發展融合基礎設施,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 ”“智能 ”升級。按照智慧城市建設和鄉村全面振興要求,大力提升城市新型基礎設施水平,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改造升級傳統基礎設施。持續推進交通強國建設,完善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加快建設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系統,提升交通物流暢通效能。着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在嚴控煤炭項目的前提下加快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有序發展水電,安全穩妥推進核電建設,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互聯互通的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提升水資源配置效率,增強流域防洪減災能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研究員 黃漢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