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羅萬千,其中的一個分支,便是俗話。俗話,是通俗易懂,同時又言簡意赅的話語,因為俗話是取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的,因此,俗話涉及的範圍和領域極其廣泛,古人認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婚姻乃人生大事”,自然而然,有許多關于婚姻嫁娶的俗話,例如今天要講的這句俗話,涉及嫁娶中的禮儀和忌諱——“娘送女窮到底,姐送妹窮三輩”
衆所周知,我國是禮儀之邦,而古代關于送親迎親的民俗,由來已久,最早能夠追溯到周代,古人婚配禮儀,講究的是“三書”和“六禮”,三書指的是聘書、禮書和迎書。而六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迎親。在很多古裝劇中,有看新人雙方八字是否吻合的橋段,其指的便是“六禮”中的“問名”
言歸正傳,回過頭來看這句俗話“娘送女窮到底,姐送妹窮三輩”。與很多俗話采用了誇張的表現手法,來增強俗話的告誡效果一般,無論是“娘送女”還是“姐送妹”,都不會導緻“窮到底”、“窮三輩”這麼悲慘的結局和後果,但是,“娘送女”或者“姐送妹”,被認為不好。
看待問題要抓住重點,對待俗話也應當如此,删繁就簡,這句俗話的關鍵,在于理解“娘送女、姐送妹”如何不好,為何不好?
有人通過諧音的角度去解讀,認為古人在日常生産生活中,相對比較注重諧音,一些寓意吉祥的諧音,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即使時至今日亦然,數字“8”,便是典型的例子,“8”的諧音便是“發”,被認為代表着“發财”,當然,一些寓意不好的諧音,人們也會盡量的避免使用,而“媽”的諧音是“罵”,“姐”的諧音是“借”。
當然,這一種解讀,不能說沒有道理,也不能說完全正确。
也有人通過另一個角度解讀。人們對于“送親”的定義,在現代詞典中的解釋為:“女子出嫁之時,其娘家派出兩位男性作為代表,來護送女子前往婆家”,可見,送親是男性負責的工作,而“娘和姐”都是家族中的女性,在古人眼中,結婚送親是一個非常重要、隆重的儀式,就像是古代祭祖時,男性負責祭拜般,女性不直接參與。與另一句俗話“女婿不拜娘家墳”一樣,如果女婿拜墳,則意味着娘家沒有男性後人,放到這句俗話亦然,如果是女性負責送親,也被認為是娘家沒有男性後人。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解讀,筆者認為更加符合實際、更有道理。
其一,相對而言,女人是比較感性的,而女兒出嫁時,作為母親的,難免會舍不得,如果母親送女兒,有可能在當場就哭哭啼啼,破壞了結婚喜慶的氣氛,相反,如果是父親送女兒出嫁,男兒有淚不輕彈,作為父親的雖然同樣内心不舍,但是會強忍淚水,讓女兒安安心心前往婆家,這也就是另一句俗話“爹送媽不送”所說的道理。
其二、如果是姐姐送妹妹出嫁,在古人眼中,則會陷入難堪。倘若姐姐已經出嫁了,那麼按照古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之說法,姐姐已經不屬于娘家人,因此,沒有資格代表娘家送妹妹出嫁。倘若姐姐沒有出嫁,那麼便是妹妹先于姐姐出嫁,而古人女子成親的年齡普遍較早,更年輕的妹妹嫁出去了,年長的姐姐還沒嫁出去,會讓人看笑話,當然,這種情況隻是符合古代。上述分析,也是另一句民諺“姑不接,姨不送”所說的道理。
當然,随着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一些有關婚嫁的傳統,成為了“老黃曆”,尤其是在現代一些人采取的西式婚禮中。無論如何,古人這些有關婚嫁的講究,也為後人提供了一個了解古人的渠道,是值得人們了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後,辯證地傳承的。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你那邊關于婚嫁,有何講究呢?歡迎評論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