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武清三角澱

武清三角澱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5 23:38:39

武清三角澱?“彌漫野水集漁舟,網得銀鱗發棹讴斜日微風吹過岸,一聲聲出白蘋洲”這是清乾隆年間天津知縣張志奇吟詠津沽八景的詩句之一這首名為《西澱漁歌》的竹枝詞,以清新、流暢的筆墨,為讀者繪制了一幅西澱寒煙秋景圖,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武清三角澱?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武清三角澱(三角澱消失的背後)1

武清三角澱

“彌漫野水集漁舟,網得銀鱗發棹讴。斜日微風吹過岸,一聲聲出白蘋洲。”這是清乾隆年間天津知縣張志奇吟詠津沽八景的詩句之一。這首名為《西澱漁歌》的竹枝詞,以清新、流暢的筆墨,為讀者繪制了一幅西澱寒煙秋景圖。

詩中的西澱,即指三角澱(以其位于天津之西)。三角澱是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窪澱,位于武清南部王慶坨鎮及周邊一帶。翻閱各時期的地理志等史料,三角澱的位置、範圍及與衆多河道的聯系均有較為系統的記載,同時這些史料也記錄了三角澱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過程,為我們了解武清南部的這一獨特地理人文景觀提供了便利。

三角澱經曆了從形成、發展到消失的曆史過程。從地質上所說的全新世(1萬年前)到我國曆史上的兩漢時期,是它的形成時期,起初它的面積相當大,周回達數百裡,甚至更大。到了北魏乃至唐宋時期,是其發展時期,三角澱面積當為曆史時期最大,特别是在宋遼對峙時期,其面積甚至超過了形成初期的曆史階段。從明朝到清朝這個曆史階段,三角澱開始出現萎縮,并随着永定河幹流的導入,面積逐步縮小乃至消失。從清乾隆年間,在三角澱原址範圍内,由于永定河中泓、南泓幹流的侵襲,陸續複現了沙家澱、朱家澱、曹家澱、葉澱等有水窪澱,這些窪澱構成的區域被稱之為大三角澱地區。由于永定河幹流的淤積作用,加之1939年特大洪水期間,位于南北遙堤之間的永定河幹流北徙至黃花店以北行洪,堤南地區夾于南北遙堤之間的這些窪澱陸續幹枯。從此,三角澱在人們的視線裡徹底消失了。

先說三角澱的形成過程。在全新世時期,由于氣候因素的影響(氣溫上升、冰蓋融化),華北平原曾經發生了一次比較大的海侵活動,今白洋澱及其以東地區均為海水浸沒,成為澤薮之地。大約從5000年前開始,在古黃河(河口在今天津入海)、永定河等多沙河流的共同作用下,華北平原上的海水開始往東逐年退卻,在這個過程中,白洋澱、東澱、文安窪及以東的三角澱等諸窪澱逐步形成。因此,從理論上說,華北平原上的這些窪澱,均為海退過程中由河流沖積作用所形成的,它們本身是古海洋的一部分,地質上稱之為“瀉湖”。從位置上看,白洋澱形成的時間要早于文安窪,文安窪要早于東澱,東澱則又要早于三角澱。當然,在三四千年前,今武清南部及周邊一帶并無人類活動,亦無上述窪澱的名稱。直到西漢時期,人類開始在上述區域出現,并逐步形成聚落,朝廷為此還相繼設置了郡縣。在西漢時,三角澱一帶屬于泉州縣管轄。但具體範圍并無記載,亦無三角澱之名。

再說發展過程。到了唐朝,三角澱一帶仍是衆多河流的停蓄遊衍之所。并且随着後晉石敬瑭出賣燕雲十六州,三角澱一帶成為遼、金與大宋朝之間的邊界。宋朝利用所謂的“塘泊政策”,在由海河、拒馬河、大清河所構成的東西向數百裡水道上設置了防禦體系。人們所熟知的“楊六郞鎮守三關”的史實,就發生在三角澱及周邊這一帶。實際上,唐宋是三角澱最大的時期,因為三角澱與其他窪澱已連為一體,形成了東西長達近200裡、南北最寬約60裡的狹長水面。

現在所見到的最早有關三角澱的文獻記載是元朝時期的《元一統志》,其在有關東都路“東船河”的記載中描述:“西出霸州永濟鎮,東入永清縣,東與武清縣三角、白河合”。三角、白河,即指三角澱與白河(北運河)。據明代出版的《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一)記載:“三角澱:在武清縣南。周回二百餘裡。或雲即古之雍奴(薮)。”該記載還認為,三角澱即為古之所謂“雍奴薮”:“雍奴者,薮澤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薮。”《讀史方輿紀要》認為,三角澱的水源來自範甕口(今大範口、小範口)河、王慶坨河、越深河、劉(六)道口河、魚兒裡河諸水所聚。東彙于叉(汊)沽港入于海。

(天津市·武清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