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千戶苗寨苗族服拍照姿勢

千戶苗寨苗族服拍照姿勢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2 23:20:20

“百苗圖”,脫胎于清嘉慶年間陳浩所著《八十二種苗圖并說》。此書是他任八寨理苗同知期間,走訪調查和整理典籍而作的記載貴州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專著。百苗圖正是這本書的一系列抄本的總稱,而所謂的“百苗”,應是對生活在貴州地區的少數民族的泛稱,而不是專指今天的苗族。

百苗圖中記載的的奇風異俗有些在今天依然承接有序,相差無幾;有些雖點滴可見,卻不能為世人所盡知;還有部分風俗則早已銷聲匿迹,永遠以圖畫的形式凝固在百苗圖的畫冊之中。如今,就讓我們翻開一冊冊百苗圖,跟随清人的筆觸,去尋訪昔日難得一見的苗風夷俗。


千戶苗寨苗族服拍照姿勢(談談有趣的苗人服飾與婚俗文化)1

苗族也有超短裙

看到上圖中的少女裝束,你是否也會發出這樣的感歎呢。圖中的少女背着竹筐,手提竹籃,俨然是一幅勞作景象,但是裙子的長度則剛剛足以遮羞。莫說是在幾百年前的清代,就是在當今,這樣的裝束也稱得上是十分大膽前衛。不知當時的文人畫師看到這番驚世駭俗的景象,會是怎樣的膛目結舌。這支苗家也正因為這特色鮮明的短裙被稱為“短裙苗”。

百苗圖中這樣描摹了短裙苗的服飾,“男子穿短衣寬褲,婦人穿短衣,無襟袖,前不護肚,後不遮腰。下身穿裙,不穿褲,其裙隻長五寸許,極厚而細褶,聊以蔽羞而已。”當時的五寸,在今天約相當于十五厘米左右,如此之短,難怪清人要着筆墨,細緻描摹。短裙苗至今仍然存在于貴州省雷州地區。當地的短裙绉褶似芭蕉葉面,無花紋,穿着時以“裙角往上翹”為美。傳統節日期間,姑娘們一般至少要穿十層短裙,層層堆疊,高高翹起,又被人們稱為“東方芭蕾舞裙”。


千戶苗寨苗族服拍照姿勢(談談有趣的苗人服飾與婚俗文化)2

百苗圖中所描繪的民族服裝樣式,經曆了幾百年的歲月,很多至今依然面貌如初。許多學者甚至可以根據百苗圖中的服飾,判斷昔日的“苗蠻”與今日民族的族屬關系,可見百苗圖描摹之準确詳盡,服飾傳統保持之持久完備。

“阿細跳月”以歌舞為媒,以成姻好

也許多數人對西南少數民族的婚俗并不了解,但若提到彜族歌舞中著名的“阿細跳月”,想必并不會感到陌生。這段歌舞所描繪的,正是青年男女通過在月下載歌載舞,彼此相知相識,直至相守的美麗橋段。這種“甜歌狂舞後各選所歡,以成姻好”的婚戀方式,就是“跳月”。

“跳月”習俗自古有之,确切始自何時,已不可考。而《蠻苗圖說·狗耳龍家》,則用圖畫再現了這種以歌舞為媒的浪漫場景。狗耳龍家是生活在貴州省安順、廣順一帶的少數民族。因為女子辮發為螺髻,用布束發于頭頂,打結後左右各餘一段,形似狗耳而得名。


千戶苗寨苗族服拍照姿勢(談談有趣的苗人服飾與婚俗文化)3

狗耳龍家的青年男女每到立春之後,便聚集在一起,歡歌浩舞一番,你來我往之中,早已情意互通。聚會的跳場中樹立稱為“鬼杆”的木杆,“鬼杆”既是跳場的标志,同時也表現出參與者對鬼神的敬畏,祈願保佑喜結良緣。圖中女子身間披挂的彩帶是定情的信物。在跳月結束後,“女視所歡,或巾或帶,與之相易,謂之換帶”。青年男女們根據自己的好惡選擇情投意合的戀人,各自配奔,繼而分别回家後通媒妁之禮,而後新婦“即回母家,生子然後歸,謂之做家”。

這種歌舞為媒的婚戀方式,在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普遍存在,形式也大同小異,隻是在具體的時間和環節方面略有區别。比如,生活在貴州省安順的卡尤仲家跳月時,以彩球為信物互抛。而貴州荔波縣的伶家苗則選擇在仲冬時節,男女歌舞相會,用熾熱的情愛驅走陣陣寒意,演繹别樣的風花雪月。

可見無論形式如何,百苗圖中描繪的西南少數民族婚戀,大都與歌舞相伴,沒有了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彌漫着自由與浪漫的氣息。今天的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依舊保持了舊時的傳統,即使是在閉塞的山寨,男女青年也能夠自由的婚戀。

苗族、彜族等各族青年大都有自由的社交活動形式,其中貴州西北地區稱為“踩月亮”,貴州中部及一些西部地區稱為“跳花”、“跳場”等等,雖然叫法不同,但歌舞與定情的信物都必不可少。


千戶苗寨苗族服拍照姿勢(談談有趣的苗人服飾與婚俗文化)4

此外,貴州東南地區的一些苗族至今仍有“緩落夫家”的習俗,即新娘回門後還要長住在娘家,逢年過節或農忙時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懷孕便正式住進夫家。這又與苗圖所記述的“做家”頗為相似。其實,這種“緩落夫家”的習俗自古有之,是因為舊時苗族人成婚較早,小新娘的年齡往往不過十五六歲。雖然禮數上已經成親,但是仍然需要時間來學習如何為人婦。所以結婚後的一兩年,新婦仍然住在娘家,與母親學習,直到懷孕方搬回夫家延續香火。

西南一帶的少數民族仍有搶婚的習俗

西南一帶的少數民族不僅以歌舞為媒,自由戀愛,更有為與心上人長相厮守,不惜動用武力,“搶婚”的壯舉。


千戶苗寨苗族服拍照姿勢(談談有趣的苗人服飾與婚俗文化)5

據說“搶婚”是由于古時以苗族為代表的西南“苗蠻”,一度有着姑舅婚的習俗,即舅舅家的兒子具有娶姑姑家的女兒的優先權。真心相愛的戀人,為了不被拆散,就由男方偷偷潛入女方家中,把新娘搶回自家,以結姻好。後來,雖然“姑舅結姻”已不做強求,“搶婚”的習俗還是被傳續了下來。

清代時,居住于貴州省貴陽、安順二府的宋家苗仍然保有“搶婚”的習俗。可由左頁圖中不難看出,搶親的隊伍井然有序,新郎背着新娘也走得不緊不慢,更有人貼身撐傘照應,新娘随身的行李也頗為豐富,且有專人擔挑。而“追”出來的娘家人似乎也沒有要搶回新娘的意思,貌似追趕為虛,相送為實。這“婚”搶得不似倉皇奔逃,卻像閑庭信步。由此,也不難推斷,清朝時的苗人“搶婚已經轉變為婚俗禮儀,沒有了最初的意味。

千戶苗寨苗族服拍照姿勢(談談有趣的苗人服飾與婚俗文化)6

至今苗族也還延續清朝“似搶實迎”的風俗,搶婚之前,男女兩方家庭,早已認同了這門親事,搶婚不過是為婚禮增添喜慶熱鬧。有些地方,由雙方親屬陪伴新郎新娘往返兩家三次,以示古時争奪新娘,你追我趕的場景。

“打牙新娘”的婚俗已經消失

根據百苗圖的記載,清朝在貴州西平鎮生活着一群有着奇特婚俗的苗人。對于這裡的姑娘,婚嫁是一件痛并快樂的事。因為在婚配之前,姑娘們都會被夫家用鐵器打掉兩顆門齒,方能住進婆家。據說這是由于當地水質過硬,人們長期飲用,牙齒都變成了黑黃色,族人迷信,以此為不祥,認為隻有打掉新婦的門牙,才能避免給夫家帶來厄運,所以形成了“打牙”的風俗,也因此得名“打牙苗”。


千戶苗寨苗族服拍照姿勢(談談有趣的苗人服飾與婚俗文化)7

結婚之後,夫家則會給新婦安上或金或銀的假牙,而貧困人家的婦人,就隻能任由“打牙新娘”變身為“豁牙媳婦”了。所以,隻要看牙齒,就可以分辨女人是待嫁的姑娘,還是已為人婦了。今天這種傷及身體的習俗,早已作為“陋俗”被屏棄。

另外,随着生活條件的改善,西平一帶的居民也告别了“硬水”和“黑牙”,自然也就沒有了“打牙”的必要。下圖中描繪的正是一位被夫家打牙的待嫁新娘。在西南地區,許多曾經存在的奇特婚俗,都已經隐循于曆史,消失殆盡,如今,隻有在百苗圖中才能窺探神秘而遙遠的打牙新娘。

總之,這部《百苗圖》所繪的地域為貴州省,包括苗族、侗族、彜族、白族、仡佬族、布依族及其各個支系。雖然有關貴州民族的文字記載還是不少的,但是有關各民族的具體形象和生活狀況卻缺乏物證,《百苗圖》無疑是重要的貴州民族形象的載體,對研究貴州民族曆史、民族工藝都有重要的價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