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書店叫書肆,最早始于漢代。此外,各朝代還有書林、書鋪、書棚、書堂、書屋等名稱,在宋代以後則統稱為“書坊”。“書店”一名最早見于清朝乾隆年間。在中國近代史上,書店也叫書局。
現代讀書人可以上網買書、去圖書館借書,還可以下載電子版,顯然是幸運的。那麼在沒有當當網和新華書店的古代,人們如何買書?
1、手抄本盛行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周紹明在《書籍的社會史》一書中提到,曾有兩個中國學者得出結論:在1912年前的大約一萬兩千部中醫古籍裡面,絕大部分是手抄本,并且,在雕版印刷術發明已一千年之後,17世紀活躍于江南蘇州的16個劇作家現存的80個劇本裡,手抄本也是占了絕大部分。
3、“吝啬”的私人藏書家
大詩人白居易夠紅,但是在明朝的時候,早期的藏書家也是要費盡千辛萬苦之力才能夠到處把他的詩,這一點那一點地抄回來,結成一個集子。當時的那些藏書家,比如說他收藏了很多書,大家就很羨慕,就都很想去看一看,可是問題是大部分的藏書家都不願意把自己的藏書公開給别人看,為什麼?因為怕人家借了不肯還。
當時的藏書家們催生出了中國一些出名的藏書閣,其中浙江甯波的“天一閣”就是明代兵部侍郎範欽創建于嘉靖年間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亞洲現存最古老的一家圖書館。
4、沒書賣就靠記憶
明朝流行到書院聽課、講學、讨論,因為書不容易得到,所以必須去聽講,得到一本書就要憑借超人的記憶力記下來。所以明朝最讓人吃驚的一點,就是那些大思想家,像王陽明通常不一定是大藏書家,因為這是兩種不同的人。
因此後來很多人說明朝講興學,講學問不注重文字,而清朝的考據、訓诂搞得那麼發達,主要原因之一很可能是明朝文人要找書看太難,到了清朝書多了,才有條件去進行那些繁複、煩瑣的文字考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