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注釋】太上:至上,最好。這裡是指能明道行道的君王。下知有之:人民隻知道有他而已。堯舜以無為治政,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利澤惠及萬世,而百姓無所名其德。所以孔子贊譽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為名焉。”《皇疏》雲:“夫名所名者,生于善有所彰,而惠有所存,善惡相傾,而名分焉。若夫大愛無私,惠将安在?至美無偏,名将安生?故則天成化,道同自然,不私其子而君其臣,兇者自罰,善者自功,功成而不立其譽,罰加而不任其刑,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所以然,夫又何可名也?”
其次,親而譽之【注釋】其次:比這次一等的。比這次一等的,不能以無為治事,無言為教,而以仁義治之,因此人民愛戴而且贊譽他。範應元說:“其次之君,漸不及古,仁義既彰,民雖親愛而稱美之,然樸自此散,不知相忘于道德也。”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注釋】畏之:律令苛刻,民人畏懼。侮之:禁多令煩,民不可歸誠,故欺侮之。再次一等的,人民畏懼他。更次一等的,不能法正齊民,而以智治國,下也以智避其令不從,故曰侮之。禦體失性,則疾病生;輔物失真,則疵釁作。信不足焉,則有不信,此乃自然之道。王弼說:“其次,不複能以恩仁令物,而賴威權,故曰畏之。範應元說:“大樸既散,人僞日生。又其次之君,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雖畏之而亦侮之也。蘇曰:“以政齊民,民非不畏也,然力之所不及,則侮之矣。故上之誠信不足,則下亦有不誠信者矣。”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注釋】悠兮:悠閑的樣子。貴言:言談舉事唯恐背離大道,故而不輕易發号施令。聖人則天行化,營造了質樸的社會大環境,而任由百姓自作自息而不妄加幹涉。百姓被其澤而不覺,以緻有了成就,百姓卻認為這隻是由于自身行為的“自然”之功。以緻于壤父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意譯】
最好的君王是循道無為,潤物無聲,行正己正人之不言之教,官清法正形成政通人和的社會大環境後而任憑百姓自作自息。他這樣做雖然能普濟衆生,但其德不顯,所以人民隻知道有其人。
其次一等的是主觀尚為,造立施化,急功近利。他這樣做,人民雖然深遠處實受傷害,但現時表面卻似受益,所以人民愛戴并且贊譽他。
再次一等的是專權擅威,順者昌逆者亡,其律令設置苛刻,以緻百姓搖手觸禁。所以人民畏懼他。
更次一等的是淺見薄識,昏庸無能,不能以法正齊民,以緻于文恬武嬉,綱紀廢弛,造成了世擾俗亂。所以人民輕侮他。
君上的倒行逆施,造成了民衆的本性遊移,淳樸腐敗。以緻社會上誠信不足,故而世上有人講誠信也使得人們不再信任。
(最好的君王)悠然啊,他不妄作妄言。功成事遂,國泰民安,家給民足。百姓都說:“這成果是我們自己的勞作自然得來的呀!”
發布于 2020-09-18 08:0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