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七夕乞巧典故

七夕乞巧典故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20:11:03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這是唐代杜牧的《秋夕》。今時今日,一提起“七夕”,大多數人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就是“情人節”的字眼,而“七夕”仿佛也成為了愛情的代名詞。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從杜牧的這首詩中,我們不難看出,唐人眼中,七夕并不包含“愛情”或是“情人節”的字眼。也就是說,把“七夕”等同于“情人節”并非是自古有之,或許是後人的一種誤傳。那麼,古人眼中的傳統七夕,又是因何而來、又是何等風貌呢?

七夕乞巧典故(七夕正名乞巧乞巧)1

一、七夕佳節,自有來由:

七夕,本名為“乞巧節”。據曆史記載,乞巧節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便對乞巧節有所記述:“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顧名思義,所謂“乞巧”,就是女子對月穿針,以向上天祈求靈巧之意。而這也是古代文獻中所能找到的最早關于乞巧節的記載。

時及後世,在唐宋詩詞中,乞巧一詞也常被提起。唐朝王建有詩雲:“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這便是對于女子乞巧場景的記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每逢七夕佳節都與妃嫔于清宮夜宴,而阖宮宮女們也各自乞巧,祭拜月神。這一習俗不僅流于宮裡,在民間也頗為盛行,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從曆史文獻上看,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數千年前,人們對天文的認識漸豐,又有紡織技術應運而生,史冊之上有關牽牛星與織女星的記載也就漸漸浮現出了水面。古代勞動人民對于星宿無疑是十分崇拜的,雖不止于牽牛星和織女星,但七夕節的傳統,無疑在青史中留下了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乞巧典故(七夕正名乞巧乞巧)2

二、七夕節與傳統習俗:

1.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最原始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後世。不僅有《西京雜記》中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更有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之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而《輿地志》中也有記載:“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時至後世,穿針乞巧這種最樸實的乞巧習俗并沒有随時代的發展而被遺棄,反而愈發盛行。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有載:“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到了元代,陶宗儀的《元氏掖庭錄》也對穿針乞巧進行了記述:“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七夕乞巧典故(七夕正名乞巧乞巧)3

2.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也是誕生得比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緻起于南北朝之時。最早史料記述約見于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而五代王仁裕也在《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至于宋明,此技不衰。《東京夢華錄》中就有記載,七夕之日,“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亦雲:“以小蜘蛛貯合内,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而明田汝成《熙朝樂事》也有記述,七夕節“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

由曆朝史書可見,曆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多“視網之有無”、唐朝常“視網之稀密”,宋喜“視網之圓正”,而後世多遵唐俗。雖如此,但喜蛛應巧的辨巧習俗,卻在大浪淘沙之中“巋然不動”,流傳至今。

七夕乞巧典故(七夕正名乞巧乞巧)4

3.投針驗巧:

投針驗巧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卻又不同于穿針,多于明清兩代盛行。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有記:“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雲:“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蔔女之巧。”皆見證了投針驗巧習俗的興盛。

七夕乞巧典故(七夕正名乞巧乞巧)5

4.曬書曬衣:

曬衣曬書的習俗興盛于魏晉前後。自漢代始,便有曬衣的習俗;至于魏晉,世家大族多曬新做的绫羅綢緞,這種攀比炫耀之風大盛。竹林七賢中的阮鹹便認為此風不可長也,于是隻曬破衣爛衫,表示對這種炫富風氣的嗤之以鼻。

還有一種人,在亂世之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藐視禮法,反對時俗,不同于阮鹹曬衣之舉,而見于曬書。七月初七,人人皆曬書,隻有郝隆跑到太陽下面,露出肚皮,躺着曬太陽。路人得見,紛紛問其緣由,而對答之:“我曬書”。曬肚皮即曬書,由此也得見文人才學與風骨。而此事,于《世說新語》也有迹可循。

七夕乞巧典故(七夕正名乞巧乞巧)6

三、七夕節因何成為“情人節”?

現如今,若提起七夕節,大多數人會将其直接誤認為“情人節”,而将七夕當作第二情人節也近乎成為了當下的主流熱潮。那麼這樣的誤區,因何而起呢?

起因無非是有關七夕佳節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傳聞織女偷偷下凡與牛郎相愛,男耕女織,生兒育女,觸怒天庭,被天帝捉回天宮,隻允許二人在農曆七月初七這天相會。而在這一天,喜鵲為之搭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也就成為了七夕的美談。譬如《古詩十九首》中也有描繪:“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由此看來,七夕美談到底還是一則神話故事,并無法為具體史料所考;而七夕節的真正起源,則有記述相佐。所以,乞巧乞巧,非乞情愛,而在乎妙手也。還請諸君,細聽明辨。

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夠一言以蔽之,說“把七夕節當作情人節來過”的人都是錯誤的。雖然從一開始來說,七夕節隻是乞巧女兒節,但随着時代發展,七夕節被賦予情人節的功能也是大勢所趨。

七夕節成為“第二情人節”的熱潮固然具有積極的發展意義;而沒有情人節需求的小夥伴,在七夕節這天也不必有心理負擔。七夕作為人民大衆喜聞樂見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僅僅擁有情人節的屬性,更具有很豐富的曆史文化背景,供人們在七夕這一天,體味傳統,與我們的祖先溝通對話;推陳出新,把傳統節日過出獨有的快樂。

七夕乞巧典故(七夕正名乞巧乞巧)7

四、七夕節的傳播與衍生——日本七夕節:

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擁有許多由中國傳入的文化,在節日上也有所借鑒。以七夕節為例,七夕本源于中國,但經過多年的演變後,七夕如今已經成為日本夏季傳統的節日之一,并擁有了自己的日化英文名字:tanabata。

日本七夕節擁有紙箋挂橋上、七夕祭、挂短冊、挂竹子、七夕人偶等習俗。而其中七夕人偶更與中國傳統的七夕節息息相關,在日本長野縣松本市、新瀉、山梨 等地區,一到七夕,各家各戶就會做一些人偶挂在自己的門前,寓意希望“能縫制出越來越漂亮的和服”,這便與七夕乞巧“向織女星乞求靈巧”的習俗有異曲同工之妙。有的地方,這一習俗還有代表“将和服借給牛郎和織女”的意義,牛郎星與織女星之說,也源自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

日本七夕是每年陽曆7月7日,并不按照中國曆法計算。日本的七夕傳說源自奈良時代,在古時候的日本,七夕節的活動與中國大緻相同,以中國傳來的織女與牛郎傳說為基礎,另外加入日本古代織布女禊事這種傳統的祭神儀式。但是,明治時代以後,日本便不再使用舊曆。所以,現在日本的七夕,常采用公曆的7月7日,隻有極少數地區還在沿用中國七夕農曆七月初七的傳統。

七夕乞巧典故(七夕正名乞巧乞巧)8

音曲相和,七夕之聲:

《鵲橋仙·七夕

玲珑針引,蛛絲乞巧,怡樂暫平蕭索。

牛郎織女淚雙愁,誰成謝、連橋飛駁。

良辰辭去,今宵苦短,聊把新詞唱錯。

風霄星月也吟聲,别離恨、滿身渾覺。

七夕乞巧典故(七夕正名乞巧乞巧)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