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代化妝後的潔面方法

古代化妝後的潔面方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8 05:22:42

古代女子的“眉筆”:

據說畫眉之風起于戰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好怪異的化妝哦,還是做現代人好)。

古代女子畫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時代的餓發展而變化。

古代化妝後的潔面方法(女子愛美是天性)1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

描畫前必須先将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使之成為粉末,然後加水調和。磨石黛的石硯在漢墓裡多有發現,說明這種化妝品在漢代就已經在使用了。

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

銅黛是一種銅鏽狀的化學物質。青雀頭黛是一種深灰色的畫眉材料,在南北朝時由西域傳入。螺子黛則是隋唐時代婦女的畫眉材料,出産于波斯國,它是一種經過加工制造,已經成為各種規定形狀的黛塊。使用時隻用蘸水即可,無需研磨,因為它的模樣及制作過程和書畫用的墨錠相似,所以也被稱為“石墨”,或稱“畫眉墨”。

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皮膚保持光潔。

關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齊民要素》裡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澱,制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然後放在日中曝曬,曬幹後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面。由于這種制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制作米粉,仍然采用這種方法。

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制作,類同上,隻是最後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和米粉相比,鉛粉的制作過程複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自漢代以後,鉛粉多被吸幹水分制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于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妝粉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宮中以細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還有以産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稱官粉);荊州的“範陽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顔色也由原來的白色增加為多種顔色,并摻入了各種名貴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個世紀以來,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妝粉實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緻的缽内,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裡,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被制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着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樣。

古代女子的“腮紅”“口紅”:

古代化妝後的潔面方法(女子愛美是天性)2

胭脂是古代婦女常用的化妝品,曆代典籍中有關胭脂的寫法有很多,如“焉支”、“煙支”、“鮮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種紅色的顔料,有種說法認為古代胭脂的真正産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這個名稱,是對匈奴人對宮廷婦女的一種稱呼,原指貴族正妻,因為這些貴族婦女常用“阏氏”妝飾臉面,所以“阏氏”成了她們的代稱呼。

據說胭脂傳入中原和張骞出使西域有關。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後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複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豔的紅色顔料。

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胭脂都可經過陰幹處理,使用時隻要蘸少量清水即可塗抹。

到了大約南北朝時期,人們在這種紅色顔料中又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義。《紅樓夢》44回中有一段關于胭脂的描寫,說得非常形象。這種胭脂“也不是一張,卻是一個小小的白玉盒子,裡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樣。寶玉笑道:‘鋪子裡賣的不幹淨,顔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淨了,配了花露蒸成的,隻要細簪子上挑上一點兒,抹在唇上,足夠了;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裡,就足夠拍臉的了。’平兒依言妝飾,果然鮮豔異常,且又甜香滿頰。”

除了紅藍外,制作胭脂的原料還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蘇芳木等。重绛是一種绛紅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較濃重,不及紅藍鮮豔透明。在漢魏時常常被用來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種紅色顔料,在隋唐時常用來煉染女裙,時稱“石榴紅裙”,但也可用來制成胭脂。

與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種野生植物,經過提煉加工,則可為化妝材料。蘇方木也名“蘇木”,它的顔色雖比較黯淡,但作為染料餓曆史卻很長,早在魏晉時期就是一種主要的紅色染料。

由于胭脂的推廣流行,漢代以後,婦女作紅妝者與日俱增,且經久不衰。從大量的文獻記載以及形象資料來看,古代婦女化妝,往往是脂粉并用,單以胭脂妝面的比較少見,具體做法可分為三種:

1、在化妝之前先将胭脂與鉛粉調和,使之變成檀紅——即粉紅色,然後直接抹于面頰,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經被調和成一種顔色,所以色彩比較統一,整個面部的敷色比較均勻,能給人以莊重、文靜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婦女;

2、先抹白粉,再塗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兩腮,所以雙頰多呈紅色,而額頭、鼻子以及下颌則露出白粉的本色來,中國古代傳統畫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說,就是根據這種化妝方法而來(實物可見唐寅的繪畫,裡面大多數女性都是這樣化妝的),從圖象來看,這種妝式常用以青年,曆史書中的“桃花妝”一詞,即指這種妝式;

3、先在面部上塗抹一層胭脂,然後用白粉輕輕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稱也不同,濃豔者稱“酒暈妝”,稍淺一些稱“飛霞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