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以前,中國統治的地方并不多。像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兩廣、福建,在那個時期其實都是獨立的王國。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這時候兩廣、福建才慢慢融入中原文明。
即便如此,在秦始皇時期,閩越隻不過是名義上歸屬秦朝。原來的國王無諸被廢為君長,雖然名義上改變了但是在閩越這塊土地上,國王依舊是國王,權力絲毫未受到影響。
閩越真正被納入中國的版圖其實是在漢朝,而且還是經曆了幾代人的努力才完成的。在秦末的農民起義中,原來的閩越國國王無諸積極參與反秦鬥争,随後又輔助漢高祖劉邦消滅項羽。憑借着反秦跟助漢的功勞,無諸順利地在高祖五年被封為閩越王,恢複了王的稱号。
自從無諸恢複國王之位後,因為山高皇帝遠就時常懷着不臣之心,《漢書》載:“數舉兵侵淩百越,并兼鄰國,以為暴強,朋計奇策,六燔尋陽樓船,欲招會稽之地,以踐勾踐之迹”。特别是到了漢武帝時期,閩越王餘善直接反叛中央政府。漢武帝勃然大怒,發兵四路前來征伐,最終閩越王餘善被殺,閩越被滅國遷衆,自此閩越地區才正式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統治。
其實早在餘善造反之前,曆代漢朝皇帝早就不想讓閩越政權繼續存在。再加上閩越國國王不聽号令、欺淩鄰國的行為更令漢朝統治者心生不滿。那麼為何實力強大的漢朝不動手消滅小小閩越國呢?
這還得從漢初的政治、經濟環境說起。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閩越國幸存的原因在于漢初脆弱的經濟環境。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興,接秦之弊,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謹。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 ,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車”。
經曆了春秋戰國、秦統一戰争、楚漢争霸,幾百年的戰争讓本就脆弱的經濟徹底崩盤。漢初時期,老百姓易子而食,皇帝找不到同顔色的馬匹拉車,更有甚者隻能用牛來拉車。這種經濟狀況下,漢初統治者隻能休養生息,杜絕戰争。
、
從政治環境來看,漢初中央王朝也算得上是内憂外患。内憂主要是指呂氏亂政、同姓諸侯國擁兵自重。先撇開呂後亂政、呂氏子孫迫害劉氏子孫這點不談。單單一個地方諸侯王擁兵自重、時刻想着造反就讓漢初那幾位皇帝心力交瘁了。
據《漢書·諸侯王表》記載:“天子自有三河、 東郡、颍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雲中至隴西,與京師内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頗邑其中。而藩國大者誇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挢枉過其正矣”。諸侯王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問題時刻困擾着漢初的幾位皇帝,漢景帝時期更是爆發了七王之亂。在這種情況下,解決同姓諸侯國的問題遠比閩越國來得更迫切。
再說說外患,匈奴問題一直都是漢初統治者頭上的一把利劍。劉邦本人更是被圍在白登山,最終通過賄賂的形式才得以掙脫。随後面對強大的匈奴,曆任皇帝隻能通過和親的形式獲得和平。匈奴的存在也是漢初統治者騰不出手收拾閩越國的原因之一。
這些問題到了漢武帝時期都不再是問題了。首先是經濟,經過了漢初幾代人的積累,漢武帝接手了一個“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岡,充溢露積于外,腐敗而不可食”的富裕帝國。雄厚的經濟基礎,讓漢武帝有了足夠的财力實行大一統的偉業。
諸侯國的問題,也在漢武帝的推恩令之後迎刃而解。推恩令使得諸侯國“大國不過十餘城”。随後漢武帝又另外更設置左官律、附益法,令“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
在這之後諸侯國問題算是徹底地解決了。漢武帝解決了諸侯國問題之後,又與匈奴展開了争鬥。自元朔二年至元狩四年,經衛青霍去病的三次重大打擊基本解除了匈奴在北邊的軍事威脅。
在既無内憂又無外患的情況下,漢武帝終于騰出手來解決帝國周邊口服心不服的王國。閩越國國王餘善的造反,給了漢武帝出兵的理由。在強大的漢軍面前,餘善被殺、王國被滅,國民被迫遷往内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