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收藏拍賣雜志)
關中侯印是流行于東漢至魏晉南北朝之際的一種官印,是“關中侯”身份的象征,其本身也因為精緻的造型和篆刻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上海韓天衡美術館藏的一方關中侯金印因其金色燦爛,質地如新,同時又缺乏明确的出土信息,常被觀者認為是僞品。
本文将比對此印與其他關中侯印,試從質、形、文三方面入手對此方關中侯金印進行研究和賞析。真假難辨?我們一探究竟!
從一則收藏故事談起關中侯印
在閱讀韓天衡先生的《藏雜雜說》時,一則有關于“關中侯印”的收藏故事引起了筆者的注意:
一九九五年,友人介紹有此關中侯金印,細審是國寶級物。……再一思忖,此該是出土物,購入恐不妥當。我告售家心思,并加了一句:“如是仿品我倒是可買的。”對方說,他請某大省的博物館專家鑒定過,他們言之鑿鑿,說是假的。……一切妥帖,時以一萬多美金歸我豆廬。七年前我一并捐給國家矣。今在韓美館三樓展出,可一睹其金燦燦的真容。也許是金燦幼如新出,我在巡館時,就聽到過幾次議論:這麼新,一定是假貨!【1】
根據韓先生的說法,這枚韓美館藏關中侯印(下文簡稱為“關中侯印”)是他1995年在香港商人手中購入的,他認為是出土物,而博物館鑒定專家鑒定此物為僞品。之後韓先生将這枚金印捐獻給國家,此印在韓美館展出後,觀者皆以為其金燦燦如新出之物,以為假。
圖1 韓天衡美術館藏關中侯金印整體造型圖源:三國·魏 關中侯印[J].中國書法,2021(08):2.
圖2 韓天衡美術館藏關中侯金印底面印文 圖源:三國·魏 關中侯印[J].中國書法,2021(08):2.
通過觀察這方關中侯金印(圖1、圖2),結合韓天衡美術館提供的相關信息,它的面貌大緻如下:
長、寬均為24毫米,高22毫米,重量約為137克,金質。方形印座上為一龜紐,龜首上揚,圓目,口微張,整體姿态為昂首俯身爬行狀。龜背紋路以直線紋和曲尺紋為主,伴有圓圈紋和半圓紋。龜的足部刻畫較為模糊,具有一定的動勢。印底印文為白文篆字,兩行豎排排列“關中侯印”四字。字型方正端莊,筆畫以平直和方折為主,字轉折之處的處理剛中帶柔,犀利而大氣;篆書筆意之間暗含隸書風韻, 表現為較為成熟的漢摹印篆字體。
僅從這些信息,還無法判斷這枚金印的真僞,還需要對“關中侯印”這一器物進行更深入的挖掘。
關中侯印的圖像年代、地域與材料問題
關于關中侯印的年代問題,根據《禮記》中的記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2】侯爵一職設立後一直沿用至秦漢不廢,成為一種獎勵功勳的制度。而在《集古印譜》中有這樣的記載:“建安五年,曹孟始制名号,侯至五大夫。與舊制列侯,關内侯凡六等,以賞軍功,而關中侯爵十七級,金印紫绶,不食租,虛封耳。”【3】同樣在《通典》中有類似的記載:“魏黃初三年(222年),初制……又置名号侯爵十八級,關中侯爵十七級,皆金印紫绶。關外侯爵十六級,銅印龜鈕,墨绶……自關内侯皆不食租,虛封耳。”【4】
根據這些信息,學界一般認為“關中侯”一職為東漢末年曹操所創立,金印紫绶,不食租,為一虛職。孔永紅在其論文《出土印玺所見秦漢的官制》中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她認為在《後漢書·張讓傳》中記載“延熹八年(165年),黜為關中侯,食本縣租千斛。”這一說法與關中侯不食租的記錄是矛盾的,同時在《後漢書·鄧彪傳》中還有“和帝即位(89—105年),以彪為太傅,錄尚書事,辭爵關中侯。”這一時間與曹操的生卒年(155—220年)相去甚遠,因此認為關中侯為曹操所創這一說法有所不妥。【5】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關中侯爵之名始于何時仍然有待進一步的考證,但其存在的時間區間是明确的,最早見于東漢末,最晚見于南朝,若韓美館藏關中侯印為真,其年代應該也是在此區間之内,具體的年代判斷将在後文分析中進行推斷。
關于關中侯印的地域問題,首先要解決何謂“關中”。《關中記》雲:“東自函谷關、西至隴關,二關之間,謂之關中”,即是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一帶,一直到甘肅省清水縣東隴山東坡一帶。
确認了關中的位置,那麼就又有了一個新問題,即關中侯印一定是受封給關中的侯爵嗎?或者說,關中侯印的持有者一定身在關中嗎?答案是否定的。從目前有明确出土信息的關中侯金印的情況來看,1985年南京直渎山東晉墓出土了一枚金質關中侯印,《南京出土關中侯印考略》一文中推斷此印的持有者為東晉名将毛安之【6】,這方印就不是出土于關中地區的。還有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的一枚關中侯金印,1957年出土于湖南省長沙陳家大山20号墓,同樣不在關中地區。由此可見,關中侯不一定就身處關中。而且,關中侯本身是一虛封,意在獎勵功勳,并無封地,因此“關中”應是隻用其名而不代指其地域。韓美館藏關中侯印是韓天衡先生從他人處購買得到的,并無這方印的出土信息,因此這方印來自何處尚不可知。
紅色部分為關中地區 圖源:網絡
從材料上看,根據韓天衡先生本人的描述,韓美館藏關中侯印為一枚純金的魏官印,其純度在97%以上。這一說法符合文獻中“金印紫绶”的記錄,但由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蕩,許多金質官印都采取銅鎏金的制法,如1965年出土于河北石家莊市的一枚“關中侯印”,就是銅質方印、鎏金龜紐。在戰亂的年代背景下,這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而此印能夠采用純金,且純度很高,實屬難得,但這樣的純度也使得它的真假令人起疑,成為鑒定過程中的一個要點。
關中侯金印标準器群
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藏“關中侯印”
此印(圖3、圖4)1976年出土于河北省邯鄲市三堤村北,其年代為魏晉時期(220—420年),長、寬為2.4厘米,高2.2厘米,重125克。印面正方,其上篆刻陰文“關中侯印”四字;頂部為浮雕龜鈕,龜做爬行狀,昂首,拱背,垂尾,四肢直立。【7】
圖3、圖4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藏“關中侯印”整體造型與印面
圖源:邯鄲市博物館
南京博物院藏“關中侯印”
此印(圖5、圖6)1985年出土于南京直渎山東晉墓,年代斷為東晉(317—420年),高2.1厘米,邊長2.4厘米,重118克,材料為金質,方形,龜紐。龜昂首,目平視,口微張。龜身前俯,背平而略長,背部刻直線紋和曲尺紋,周緣排列圓圈紋。白文篆書“關中侯印”四字。根據李蔚然《南京出土關中侯印考略》一文的推斷,此印的持有者應為東晉毛安之,其生卒年不詳。【8】
圖5、圖6 南京博物院藏“關中侯印”整體造型與印面
圖源:南京市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藏“關中侯印”
此印(圖7、圖8)1951年出土于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時代斷為東漢,邊長2.4厘米,通高2.2厘米,重128克。印紐為一昂首狀烏龜,雙目圓睜,口微張,烏龜背部刻鑿直線紋和人字紋,背部邊緣排列圓圈紋和半環紋。印體呈方形,印面陰文篆刻“關中侯印”四字。
圖7、圖8 河南博物院藏“關中侯印”整體造型與印面圖源:中原珍藏
以上三件器物為有明确出土信息的關中侯金印,年代範圍在魏晉之際,可以作為關中侯金印的标準器。
韓美館藏關中侯金印賞析
筆者參考了葉其峰先生的《秦漢南北朝官印鑒别方法初論》以及孫慰祖先生的《古玺印斷代方法概論》和《漢晉鑿印解析》等文章,認為鑒定賞析的要點為質、形、文三方面。【9】質是指材質、質地;形主要指面形、印體、鈕式、尺寸等方面;文則包括字體、印文等要素。下文通過這三個方面的分析,同時與上文整理的标準器比較進行鑒定。
質
韓美館藏關中侯印的材質為金,純度在97%以上。對比幾件标準器和參考器物,有記錄的南京博物院藏關中侯金印的含金量在85%左右,其他則沒有明确的數據記錄。雖然沒有數據可以參考,但依然可以通過對比體積和重量來比較各個關中侯金印之間金含量的差别。
韓美館藏關中侯印通高2.2厘米,邊長2.4厘米,重量高達137克,除去龜鈕形制的細微差别,體積與标準器和參考器物中的關中侯金印無異,而重量卻大許多,可見這枚關中侯金印的金含量是極高的。而許多關中侯印并沒有按要求采取金質,而是銅鎏金制成的,因此氧化現象比較嚴重,遠不如韓美館藏關中侯印那般金燦如新,這也成為部分人認為此印為假的依據。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比較主觀的,不能僅從觀感上的新舊來判斷真僞。漢代金器制造技術已經十分高超,有諸如金縷玉衣、金帶扣、金牌飾等各種精美的金器,冶金技術高超,制造出純度高達97%的金印在理論上是存在可能的。因此,僅僅從質的角度還無法判斷此枚關中侯金印為僞造的,還需要從形和文的角度進一步賞析。
形
關中侯印在形這一方面主要的關注點是鈕式,即龜紐造型的比較和鑒定。通過觀察标準器和參考器物,筆者總結出關中侯金印龜紐造型的三個特點:第一,姿态均為昂首、伏身狀,龜首向前上方揚起,多為圓目,口微張;第二,龜背部均有刻鑿紋樣,龜背紋路均是由直線紋、曲尺紋構成主體,輔以圓圈紋和半環紋,紋飾大同小異;第三,龜的足部刻畫較為簡潔,扁平而外展,具有動勢。
筆者描制韓天衡美術館藏關中侯金印的背部紋飾
再觀察韓美館藏關中侯印,可以很明顯地發現其特征與其他關中侯金印的相似之處。(圖9、圖10)龜首上揚,圓目,口微張,整體姿态為昂首俯身爬行狀;龜背紋路刻畫,以直線紋和曲尺紋為主,周邊有圓圈紋和半圓紋;龜的足部刻畫較為模糊而富有動感。這些都符合關中侯金印的形制特點。
圖9、圖10 河南博物院藏關中侯印的背部紋飾、南京市博物院藏關中侯印的背部紋飾
同時,筆者觀察發現,已發現的關中侯金印的龜鈕龜背部都是較為扁平的,相較于其他關中侯金印,韓美館藏關中侯印的龜鈕的龜背部更加圓拱,龜殼起伏明顯,從觀感上而言顯得更加飽滿而圓潤。東漢流行的龜紐表現為龜背平而略長、前腿向前而後腿微曲,發展至魏晉十六國及南朝時期保留了這種特點,而龜背或圓或高隆的特點則是西漢武帝至新莽以及東漢早期的特點,【10】從這一角度來看,韓美館藏關中侯印的龜紐龜背造型風格更接近于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特點,但這也不能夠作為此印為仿造的決定性證據,因為亦存在魏晉仿前朝形制造印的可能性。
文
從字體上看,兩漢時期的官印大多使用缪篆,字體圓滑成熟,筆畫均勻。關中侯印的書體同樣是缪篆,為了适應方形印面的需求,筆畫多化圓為方,講究橫平豎直,使得整體觀感方正而勻稱。
韓美館藏關中侯印的印文同樣是采用缪篆,同時富有隸書韻味,布局飽滿嚴謹,篆刻的字體筆畫遒勁渾厚,字形方中帶圓,刻畫精細。通過對比可以發現,韓美館藏關中侯印的印面布局與其他關中侯金印的印面布局基本一緻(圖11),都是兩行豎排排列,且字的位置基本一緻。
圖11 韓天衡美術館藏關中侯金印(左)與邯鄲市博物館藏關中侯印(右)印面比較
再看鑿印風格。從時代風格來看,西漢中期奠定的以平正端莊為主導的印文格局形式,發展至西晉末期逐漸出現偏離、異化。晉和十六國鑿印中可以發現一種雖力圖追尋盛漢風度但卻難以企及的中間類型。東晉鑿印轉向恣肆強悍、落拓不羁的風格特點,更多表現為直來直去、奇崛走險的樣貌。根據孫慰祖先生在《漢晉鑿印解析》中的觀點,“鑿印作為一種類型,其實也并不像以往不少資料上所紹的那樣似乎比較純一。恰恰相反,它仍是一個包容着多種頗有差距的不同風格傾向的屬概念。”【11】鑿印風格是一個比較包容的概念,雖然每個時代會有每個時代的特征,但是更多地會反映出工匠的技藝與巧思。
通過觀察韓美館藏關中侯印的鑿印風格,可以發現此印布局平穩舒朗,線條清俊硬朗,這一傾向體現了漢晉時代人的審美标尺——謹嚴工緻、典雅莊重。在對彎折部分的處理上,突出表現了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的特點,在恪守方正平直的準則的基礎上,圓轉的部分表現得比較圓潤自然,可以看到明顯的鑿刻痕迹,顯然是工匠有意為之。因為金的質地較軟,不同于玉石,所以鑿印中表現出的不是質料與錘鑿激烈搏鬥的那種粗犷、高古的韻味,更多反映出一種掩藏鋒芒、藏拙守蓄的高雅情趣,而在線條的尾端又呈現出一種一反金質柔軟的剛硬特點,将“關中侯”身份的尊貴與莊嚴表現得淋漓盡緻。
以韓美館藏關中侯印與南京市博物院藏關中侯印的鑿印風格比較為例(圖12),前者鑿刻嚴謹工緻、方中有圓,對于轉折部分的處理更加自然,篆味淡然而隸意明顯,與東漢末的整體風格接近;而後者則是方正之間暗藏險筆,筆畫直來直去、落拓飒爽,表現出明顯的東晉鑿印風格。兩者之間并無高下之分,都體現出工匠高妙的手筆。
圖12 韓天衡美術館藏關中侯金印鑿印(左)與南京市博物院藏關中侯金印(右)比較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發現韓天衡美術館關中侯金印在質、形、文三方面雖然都有其特點,但整體上與其他關中侯金印差異不大,特别是在文這一方面,表現出工匠極其高超的技藝,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因此,筆者認為此印年代應該在東漢末曹魏政權時期,最晚至東晉前。
【參考文獻】
【1】韓天衡著《藏雜 雜說——我與收藏的故事》
【2】[漢]賈誼撰,吳雲等校注:《賈誼集校注》
【3】[明]顧從德撰:《集古印譜》
【4】[唐]杜佑撰:《通典》卷第三十一
【5】孔永紅. 出土印玺所見秦漢的官制
【6】李蔚然.南京出土關中侯印考略
【7】李忠義.邯鄲金質“關中侯印”小考
【8】李蔚然.南京出土關中侯印考略
【9】葉其峰.秦漢南北朝官印鑒别方法初論
【10】葉其峰.秦漢南北朝官印鑒别方法初論
【11】孫慰祖,《漢晉鑿印解析》。
(本文轉載自收藏拍賣雜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