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汽車外後視鏡介紹
外後視鏡一般汽車左、右兩側都有,其功用主要是讓駕駛員觀察到汽車左、右兩側後方的行人(包括上、下車人員)、車輛以及其它障礙物的情況,确保行車或倒車的安全。
外後視鏡按照角度調整方式分為手動外後視鏡和電動外後視鏡,鏡面調節範圍一般為8°左右。按鏡面的形狀可分為平面鏡、凸面鏡和棱形鏡。外後視鏡一般為凸面鏡,出口美國車輛主駕側外後視鏡必須為平面鏡。
2 汽車外後視野法規要求(國标)
2.1外後視鏡應固定牢靠,避免改變已調節好的視野。
2.2裝在M1和N1類汽車上的外後視鏡為Ⅲ類或Ⅱ類後視鏡。
2.3 M和N類汽車必須在其左、右兩側各安裝一個外後視鏡。
2.4反射面的邊緣應包于保護框架内,保護框周邊上所有點的曲率半徑c值在任何方向上都應大于或等于2.5mm。如果反射面超出保護框架,則突出部分邊緣上的曲率半徑c不應小于2.5mm,且突出部位在50N的作用力下,能回到框架内,該力應近似平行汽車縱向基準面,且水平施加到發射面突出保持框架最高的點上。
2.5汽車駕駛員一側的外後視鏡必須安裝在後視鏡中心至駕駛員兩眼點(兩眼點之間的距離為65mm)中心連線與縱向基準面間的夾角不大于55°的範圍内。
将視鏡連接到車輛上的連接件應按下述方法設計,即以保證視鏡順着撞擊方向偏移的轉動軸或旋轉中心,或兩者之一為軸線,作一半徑為70mm的圓柱體,該圓柱體至少應切到連接件所連接的表面部分。
2.6在駕駛員一側的外後視鏡應能允許駕駛員在車門關閉,而車窗開啟時進行調節。能在車内調節的外後視鏡除外。
2.7外後視鏡應能從汽車側窗或前風窗玻璃刮水器刮刷到的區域中看到。
2.8特殊要求:
主外視鏡(Ⅱ和Ⅲ類)反射面尺寸應滿足以下要求:1.能在反射面上繪出以a為底邊,高為40mm 的矩形;2.在反射面上還能繪出與矩形高平行的線段,其長度為b;下表中給出了a和b的最小值。
2.9外後視鏡的視野
對于Ⅱ類後視鏡:
通過駕駛員一側的外後視鏡,駕駛員至少能看到5000mm寬、由平行于車輛垂直縱向中間平面并且通過車輛最遠點的平面所界定,并從駕駛員眼點後方30000mm延伸至平坦道路的水平部分。同時,駕駛員必須能夠看到車輛兩側從通過駕駛員兩眼點的垂面後方4000mm的點開始、寬1000mm、由平行于車輛垂直縱向中間平面并通過車輛最遠點的平面所限定的路面。
通過乘員一側的外後視鏡,駕駛員至少能看到5000mm寬、由平行于車輛垂直縱向中間平面并且通過乘員一側車輛最遠點的平面所界定,并延伸至駕駛員眼點後30000mm的水平路面部分。同時,駕駛員應能夠看到從通過駕駛員兩眼點的垂面後方4000mm的點開始、寬1000mm、由平行于車輛垂直縱向中間平面并通過車輛最遠點的平面所限定的路面。
對于Ⅲ類後視鏡:
通過駕駛員一側的外後視鏡,駕駛員至少能看到4000mm寬、由平行于車輛垂直縱向中間平面并且通過車輛最遠點的平面所界定,并從駕駛員眼點後方20000mm延伸至平坦道路的水平部分。同時,駕駛員必須能夠看到車輛兩側從通過駕駛員兩眼點的垂面後方4000mm的點開始、寬1000mm、由平行于車輛垂直縱向中間平面并通過車輛最遠點的平面所限定的路面。
通過乘員一側的外後視鏡,駕駛員至少能看到4000mm寬、由平行于車輛垂直縱向中間平面并且通過乘員一側車輛最遠點的平面所界定,并延伸至駕駛員眼點後20000mm的水平路面部分。同時,駕駛員應能夠看到從通過駕駛員兩眼點的垂面後方4000mm的點開始、寬1000mm、由平行于車輛垂直縱向中間平面并通過車輛最遠點的平面所限定的路面。
2.10外後視鏡的視野障礙物
在測定上述後視野時,隻要車身結構和門把手、示廓燈、轉向指示燈、後保險杠兩端和後視鏡反射面清洗裝置等部件所遮擋部分的總和占所規定視野的10%以下即可。
2.11球面鏡面r值應滿足以下要求:
Ⅱ類和Ⅲ類主外視鏡不應小于1200mm;
廣角外視鏡(Ⅳ類)和補盲外視鏡(Ⅴ類)不應小于300mm;
前視鏡(Ⅵ類) 不應小于200mm;
Ⅶ類視鏡應不小于1000mm,且不大于1500mm。
3 汽車外後視鏡布置位置推薦範圍
3.1因NVH要求後視鏡鏡殼距離底座不小于40mm,所以後視鏡鏡殼最内側邊界設定為距離外擋水40mm的區域;
3.2通常外後視鏡與Y軸都是有一定的夾角,一般左右側外後視鏡與Y軸的夾角也不一樣。左側後視鏡與Y軸的夾角為:13°-23°;右側後視鏡與Y軸的夾角為:13°-30°。出于左右舵通用性考慮,左右後視鏡與Y軸的夾角最好一緻。
3.3通常外後視鏡的X向位置處于前排H點前方500mm處并且不超過腳踵點的範圍内。
4 外後視鏡視野盲區要求
右A柱、前三角闆、後視鏡鏡殼連成較大封閉區域,外後視鏡右側區域會産生較大盲區,嚴重影響駕駛員觀察右側視野。因此對右側外後視鏡的布置位置與視野盲區需嚴格把控。
4.1外後視鏡布置形式
後視鏡集成三角闆 ;後視鏡 三角闆; 後視鏡 透明窗。
按上述三種形式進行對标,占比情況如下:
透明窗形式SUV占比較少,轎車三角闆與透明窗占比相同。總體看,後視鏡集成三角闆占比最多,透明窗次之,三角闆相對較少。
4.2外後視鏡與周邊件相對關系
與外後視鏡有關的周邊件包括前車門、A柱、水切、前門玻璃導軌、前三角闆等部件。其中,與外後視鏡布置位置相關的重要周邊件為A柱和水切的傾角,而整車C點(SAE J1100)的布置也同樣影響外後視鏡的布置位置。
4.2.1 整車C點靠前
整車C點靠前布置,即增大車内空間,一般多用于A級及以下車型,外後視鏡應布置在車門上,後視鏡形式為後視鏡與透明窗。
4.2.2 整車C點靠後
①外後視鏡布置在車門三角闆上(傳統形式),多用于B級車(前懸大的)或A柱傾角大的,外後視鏡形式為後視鏡集成三角闆。
②外後視鏡布置在車門外闆上,後視鏡形式為後視鏡與三角闆,此種布置方式應用範圍較廣,既可用于上一種形式的車型,也可用于A級或以下級别及前檔傾角較小的車型。
③外後視鏡布置在車門外闆上,車門形式為前透明窗。此種布置方式為後視鏡 三角闆的衍生,把本應該布置三角闆的位置,改成透明窗,以獲得更大的視野範圍,這樣可以将外後視鏡盡量布置的靠前,不存在遮擋問題,視野效果最佳。
外後視鏡布置位置采用何種布置形式主要取決于兩方面因素:整車C點位置(即車型定位)、A柱傾角。為獲取更大的視野範圍,規避右側視野遮擋大問題,在設計初期按上表布置方案選取外後視鏡布置形式。
4.3外後視鏡人機參數
外後視鏡布置位置主要與R點、眼點、鏡心有關。而上述三者關系,可以總結為兩個因素,R點到鏡心的X向距離L,鏡心與眼點鉛垂線的夾角α。
通過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 鏡心與R點的距離越大,頭部轉角越小,越舒适;
(2)鏡心與R點的距離越大,後視鏡遮擋面積越小,前視野越好;
綜上,外後視鏡的布置位置與前視野盲區主要與L有關,布置後視鏡時讓L盡可能大,可獲得較小的頭部轉角及較小的前視野盲區。建議L按580mm判定,并同步考慮前門玻璃導軌的關系,如布置在導軌之前,應考慮傳統位置(外後視鏡集成三角闆),已獲取更小的遮擋面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