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四十年前的供銷社

四十年前的供銷社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1 11:25:36

四十年前的供銷社(上個世紀供銷社)1

49年10月,正值金秋歲月,城樓高呼,中華成立,自此邁入了華夏民族的全新篇章。籌謀之間,良機頻現,其中為突破集體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滲透,供銷社應運而生。

原本的未經商者,現在全都變成了一社之長,散迹于街頭巷尾,分布于城鎮之間。而那時的人們對于五花八門的平時用品以及零食充滿了興趣,供銷社也總是門庭若市。

時過境遷,供銷社不再火爆,但仍有這一家維持40餘年營業,終成百姓的解憂店。

随市而商,落地開戶

随着國家将經濟财産公有制的政策實施,計劃經濟時代來臨,人民幸福安康的同時,生活品質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百姓的恩格爾系數直線上升,可支配收入越來越多,更何況生活所需品無法就近取得,因此國家統一安排供銷社進鄉鎮,意在為百姓解決生活所需。

四十年前的供銷社(上個世紀供銷社)2

70年代供銷社出世,人民為此連聲稱贊,不僅家中閑暇婦女常來常往,就連家中小娃心中也暗自覺得供銷社就是百寶箱,每到放學時分,孩童蹦跳着前往供銷社換糖吃,望着展櫃中的奇妙之物更是走不動路。

人民的需求帶動了供應的效率,一時之間,供銷社數量迅速增加,更是有不少有想法的年輕人乘着國家紅利,借此開分銷社改善生活。

然而分銷社生意談何容易,初建之時,分銷社是國家産業,屬于公有,而營業人員則是國家選取的公務人員,并不接受私人承包。而後國家政策大變,計劃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難以維系,于是将部分公有産業私有化,向市場經濟發展。

山西臨猗縣西吳張村中,僅有一家供銷社,原也為國家公有機構,但随着政策的改變,被他人企業所承包。

四十年前的供銷社(上個世紀供銷社)3

但好景總是不長,自從70年代以來,分銷社也經曆了将近50個年頭,就在這半個世紀裡,分銷社幾經4次易手,最終由同村的王竹平夫婦承包買下。自打夫婦承包後,到今天也有了10多個年頭。

雖然這些年供銷社的風頭大變,體制改革,如今分銷社的性質也大有不同,但内部的氛圍環境依然原汁原味、鄉土淳樸。

在西吳張村村民的眼中,這個分銷社活脫脫就是老百姓身邊的百寶囊,幾十年過去,村民漸漸已經習慣依賴于這個分銷社。村民的信任與村中生活習慣的養成也使得分銷社40年如一日,直至如今依然在堅持原來的服務宗旨,繼續為同鄉村民服務。

四十年前的供銷社(上個世紀供銷社)4

性質易改,信仰不變

随着現代社會的發展,為鼓勵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國家開始發展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火熱的大背景下,供銷社也被勤勞能幹的村民承包下來。雖然供銷社的性質變成了私有制,在原本“供銷社”的名字後面也添上了“便民超市”的字樣,但從村民的角度來說,供銷社永遠是那個味道。

不僅每日油鹽醬醋,還是孩童愛吃的零食點心,供銷社一應俱全。百姓來來往往之間,發現有些城中未有之物,在供銷社裡反而倒有了。供銷社自開業起曆經了半個世紀,對于村民所需實在是了如指掌,在進貨方面更是能填補百姓所需。

四十年前的供銷社(上個世紀供銷社)5

王竹平夫婦接手供銷社也有10多年時間,在他們接手管理的期間内,除了進貨新奇的現代物品之外,還将許多現代人們不常見到的小物件也都盡收囊中。

在他們的店中,你甚至可以找到上世紀的影子,80年代的護手油老式的手電筒與建國初期分發的鏡子等等,許多外地人也慕名前來,購入這些東西,一睹當年歲月的風采。

遠山僻壤之中,與外界交流不易,而山村之中溫情不改,原因自此使然。歲月的風塵帶來了現代人的美好生活,但也漸漸抹平了人與人之間的脈脈溫情。唯有這古道之上,小店一家,彷佛如隔世桃源,以樸素與真實打動浮躁世間,此真為質樸無華。

四十年前的供銷社(上個世紀供銷社)6

時代褪色,留存真我

開供銷社的時代已經過去太久,新生代的年輕人甚至都從未聽說過這個陌生的詞彙,時代紅利已經過去,無數供銷社一一倒閉轉手,轉手後也大概再沒有當年的味道。但這供銷社實在不同,不僅将老物件保留了下來,也同時将老式的擺放方式繼承了下來。

十多年如一日,直至今天,他們依然按照原本分銷社貨架上的圖案區域擺放,村民也全都對此熟悉,若硬要改變,反而會給村民徒添麻煩。于是王竹平夫婦每次進貨都依據村民日用所需,按照牆上符号進行擺放,十年如一日。

一進入店鋪内部,擡頭便是“挑多不厭,問多不煩”字樣。這還是40多年前,剛剛開設供銷社時放在上面的,半個世紀的洗禮,字樣已經起皺磨損,僅僅依稀可以辨認。時代更替,村中樣貌也幾經大變樣,供銷社的店面也幾經周轉,但唯有不變的就是店主一顆服務于村中百姓的質樸之心。

四十年前的供銷社(上個世紀供銷社)7

目前供銷社一社之長,早年間接收店面可能隻是想勉強改善生計,聊以維持生活。

但沒想到時過境遷到如今,供銷社竟然已經變成了自己的事業與為之奮鬥的信仰,是村中人的希望與每次來到店裡買東西村民炙熱的眼神點燃了店主的内心。他們願意為這份熱情付出,以擺渡人的身份默默奉獻給村莊。

在店中不乏有古老之物,大多還都是上世紀遺留下來的文化記号,經過一番詢問,王竹平坦言:自己面對這些賣不出去的“老古董”,本來也是想扔掉處理的,但轉念一想又于心不忍,這些老物件已經是市面上再也見不到的東西,若從她這丢掉,人們在市場上就再也找不到這樣的青春記憶了。

四十年前的供銷社(上個世紀供銷社)8

如今走過這家村民的“解憂雜貨店”,你依然能夠看到老闆坐在櫃台後拿着經典量布尺的身影,身後是一牆的布匹,雖然品質算不上高檔,但質量也足夠村中百姓使用,況且價格又特别實惠,比城裡便宜不少,因此店面生意也是十分紅火。

帶着這種使命感與自豪感,供銷社一直留存着上世紀改革開放以來的村民應用之物,在現在來看不算什麼,但在當時可都是貨真價實的寶貝。

王竹平也一直都保持着最初的供銷社态度,保證童叟無欺,甚至在村民來買東西時還會熱情地上前歡迎,并且在收款之時還讓利幾分。

四十年前的供銷社(上個世紀供銷社)9

村民對供銷社的存在充滿了熱情與信賴,同時供銷社也在為村民提供便利的同時,恪盡職守的将半個世紀的文化傳承至今,買賣雙方相互促進,此時的供銷社不再是普通的店面,而是一種上個世紀薪火相傳的文化标志與時代烙印

歲月悄悄從指縫之間流過,時代在緩緩地向前推進,身處于時間洪流之中的我們對此毫無感覺。每當人們回首過去,無非隻是點點滴滴的零散畫面。

但當時代的标志流傳至今,睹物思情,看着漂過時間海洋舊物,思緒往往飛快追溯,過去種種回憶如入秋洩洪一般泉湧噴濺。供銷社的時代已經結束,也沒有人能夠預測将來又會有哪個時代的印記漸漸消亡。

人們唯一能做的隻有在時光飛逝的折磨中,苟延殘喘出一息片刻,以信仰支撐起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最終就算實體消逝于茫茫時間海裡,這股信念也将卷攜着新時代的人們牢牢記住當時的歲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