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年過古稀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駐跸蘇州,其間他登臨蘇州城外的寒山,遊覽寒山别墅、千尺雪和法螺寺等著名景觀,并留下了包括《寒山千尺雪五疊舊作韻》《聽雪閣五疊舊作韻》等一衆詩文,之所以皆是舊韻,那是因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會駕臨寒山飽覽風光,總共留下詩文三十餘篇,其中一首曰:
(清)乾隆《重遊寒山别業作》 南京博物院藏
題詠之間,不難看出乾隆對于寒山的喜愛。詩中首句提及的“趙凡夫”即是明代蘇州地區享有盛譽的趙宧光,他奉雙親遺骸隐居于寒山,其間營建别業,鑿山引水,修植綠植,趙宧光及其後人自此便與寒山結緣,在後世文人的憑欄題詠中頻繁現身。
甯為寒山客,不披紫金衣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蘇州文人趙樞生棄世而去,死前曾給他的兒子趙宧光留下遺言,希冀自己葬在一處幽僻之處。趙樞生其人在當時頗有譽名,其所屬的趙家是宋朝皇室趙氏的後裔,乃是書香門第,趙樞生的父親趙汴更是嘉靖年間的進士。趙樞生天資聰穎,自幼讀書,但未能像其父親一般考中進士。《含玄先生墓志銘》說他此後便“遂棄去,讀他書,隐闤闠中,不窺戶外者三十餘年。其學主六經,旁及子史。搜獵古奇文秘事,矻矻不休。閉門下鍵,時至經旬,或遇風月晴明,僅出徜徉,才一瞬複入讀如故”。
場屋失意導緻趙樞生并無功名在身,但執著于書卷卻也讓他收獲了名士的稱号。積年累月之間,趙樞生日趨超然世外,晚年我行我素,行為怪異,《含玄先生墓志銘》說他“晚厭世氛,遂長齋日飯一脫粟或經數日不食,或日加數餮。抱膝長吟,若身在黃時也”,馮時可《趙凡夫先生傳》也說:“含玄子諱廷梧,隐德邁世,餘嘗稱為六異先生,謂室無器,堂無客,衣不制,食不庖,庭不翦,草席不除塵,三吳間至今以為佳話,”臨死之際的趙樞生更是對家人說夢見上帝授予他“六字符”,并封他為泰山承事,拒不進食,一月之後便撒手人寰。
趙宧生受其父親的影響頗深,《趙凡夫自叙》雲:“先處世含玄先生無世俗交。研究文史之暇,時呼兒子侍聽,千古可喜、可愕、可師、可懲諸節目,自相鼓吹,不知夜漏之殘,庭訓止此,何有于他,”趙宧光在其父親的教導下可能不僅僅養成了博學好問的習慣,或許也傳承了其父趙樞生超然世外與放蕩不羁的性格。因此,趙樞生死後趙宧光便謹遵遺命,開始尋找一處幽僻之地以安葬先父遺骸,但這個過程并沒有想象中那般順利。
趙宧光在《寒山志》中自述這個過程時,雲“于是披蓁曆莽,望隴尋原,或言不從心,或形雖協兆,最後得坱圠之間,空然大谷,似重有合焉”,就在尋地快有進展之時,趙宧光卻突然大病一場,隻能無功而返。乙卯年(1595年)孟秋,趙宧光其母亦駕鶴西去,趙宧光在悲痛萬分的同時又想起了父親的遺命,于是便“哭而被發入山”。這一次,趙宧光遇見了受人冷落的寒山。
寒山别墅 圖片來源《南巡盛典圖錄》
彼時的蘇州山水名噪一時,以虎丘為絕,支硎山、天平山緊随其後,寒山卻顯得默默無聞。但趙宧光偏偏是“人之所棄,我獨屬意焉”,當他發現寒山這個人迹罕至之地時,趙宧光在心中已經開始想着如何營造布局了。但寒山并非完全超然于世外,山舊為“老儒生所據,老儒生得之庶姓,庶姓得之寒山僧”,寒山本無名,是趙宧光見“《郡志》涅槃嶺在其左,又見寒山詩有‘時陟涅槃山’句,而寒泉則支朗品題,名亦清遠,因命之曰寒山焉”。趙宧光遂破家以購寒山,此過程頗為順利,他說“比鄰無不願以山歸我,不逾年而前後左右目中諸峰,皆為我有矣”,最終趙宧光得到的寒山地域“收戶三十,連山五百,以内二頃,缭以周垣一千餘丈”,這才滿足了趙宧光“始可任意縱橫措其布置”的願望。
趙宧光舉家連帶父母墳茔都遷入了寒山,其間趙宧光與其妻陸卿子恪守孝道,甘為守墓人,矢志彌堅。與此同時,格調高雅且對園林藝術頗有研究的趙宧光開荒拓土,營建了一處世外桃源。
白雲生處有人家
趙宧光營建寒山,精力主要集中于寒山别墅、千尺雪兩處景觀上。營建寒山并非易事,就算是趙宧光也曾束手無策,營建最為緊要的乃是選定地址,他在《寒山志傳》中說自己是“買山而後狂走,無以下手”,直到有一天趙宧光踱步山中某地,心有所動:“一日獨步山椒,峙䠧頫仰,忽若重陰去日,開納流泉,不覺時之”,此番心靈與天地間的感動讓趙宧光有定址于此的想法,但他并沒有馬上做出決定,而是用針插入地中以示标記。
數日後,趙宧光延請方士進山依據風水選址,但趙宧光怕告訴方士他已經有了心怡的選址後,方士強行為那個地址辯護,因此趙宧光并沒有告訴方士此事,但令人驚奇的是“及師入山,鑷針間若合符節,但稍後一尺,與朝向徑路乃小有增損”,這是趙宧光史料未及的,因此趙宧光将此視為天意,喜極而泣,房址遂定。
修建别墅的過程也頗為有趣,在寒山居住的土著素以“狠戆”著稱,但趙宧光依然雇傭了大量山中土著修建别墅,并且雙方的相處十分融洽,趙宧光解釋其原因是“所倩力役皆信相孚,知我乏也,不大責報,知我直也,經時徒役,既而泉刀計力,無不□飽”,被他人視為“狠戆”的山中土著在趙宧光的筆下卻顯得淳樸憨厚,趙宧光的待人之道也折服了山中土著,于是趙宧光接着又說:“始而稱強項之民,至是唯恐不為我用,數裡而遙待我而舉火者,不下數百十家”,在山中土著的協助下,趙宧光花了三四年的時間,終于修建好了自己的寒山别墅,自此寒山“荊蓁瓦礫之場皆成名勝矣”。慕名而來者,摩肩接踵,無間寒暑,趙宧光自歎道:“百五禁煙之侯,籃輿飛幰,彌山滿谷,不減上河春望,”時人基于寒山勝景也不由寫詩賦道:“城裡歇家王百谷,山中驿史趙凡夫,”可見經由趙宧光營建後的寒山影響力陡增。
寒山别墅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代彩繪本《江南省行宮座落并各名勝圖》
萬曆年間,文人胡胤嘉慕名而來并且受到了趙凡夫的熱情款待,離山後寫下了《寒山記》一文,因相去年代并不遙遠,我們不妨跟着胡胤嘉的腳步去遊覽一番寒山盛景。要想到達趙宧光的寒山别墅難免要費一番周折,胡胤嘉自觀音山左行十餘裡,一路緣石折木始見寒山别墅的首個建築——小宛堂:“峽盡而酒簾招搖,其旁闆扉雙合,排扉而入,凡夫小宛堂也”,小宛堂是趙宧光的書房,環境典雅,書卷盈室,“梵書插架,棐幾竹榻光潔可鑒。堂以内樹石如鐵色,茑蘿是依。”見有客人遠道而來,趙宧光出門熱情迎接,并且帶着胡胤嘉參觀起了自己的寒山别墅。
從小宛堂東邊的台階而下,迎面而來的便是環繞在趙宧光廬墓周圍的台池軒榭,布局極為精緻,令胡胤嘉歎為觀止:“沼環山足,前亘以堤,雜樹夾之,菱藻莼荇芙蕖間生,敷芳疊翠,沉浮池際。山足麗沼,唇吐齒齧,嵚岖互奪不一,其勢迤逦北引,短虹碕焉。水激石咽,三堰而抵極于沼”。一番參觀過後,趙宧光引胡胤嘉到寒山别墅内的青霞榭内小坐,趙宧光奉上了自己種植的果蔬,兩人品茶談天,胡胤嘉稱趙宧光“不厭客,清言弱塵,楚楚不倦”,趙宧光向胡胤嘉講述了營建寒山别墅的經曆。
但令人遺憾的是,胡胤嘉在遊記中并沒有提到寒山最為著名的景觀——千尺雪。千尺雪并非是真的雪,宋代詞人蘇轼有言:“亂石崩雲,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蘇轼用雪比拟浪花,千尺雪亦然。趙宧光在修建寒山别墅時,鑿山引水,使得泉水從山上流下,日夜不歇,形成瀑布景觀,激流落至澗底猶如朵朵雪花,故稱為“千尺雪”。乾隆皇帝對寒山之景青睐有加,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千尺雪”,他不僅賜千尺雪“玉峽飛流”的牌匾,并将自己觀賞千尺雪之處改名為“聽雪閣”(雪非真雪故須聽,頗有妙趣),還多次以千尺雪為對象作詩,開頭所引詩詞便是其一,另外乾隆皇帝還有《聽雪閣疊舊韻》:
飛魚於雲中,聽雪乃峽底。
高下殊倒置,名象若斯耳。
适從寒山來,始遇空谷美。
過牆即範園,水閣重憇止。
峯色與泉聲,識我重臨喜。
理解泯今昔,耳觀無終始。
點筆一冁然,偶如是而已。
乾隆皇帝回京之後,依然對“千尺雪”念念不忘,遂下令在避暑山莊等地修建相同的景觀,就連名字都與“千尺雪”一模一樣。乾隆皇帝在對“千尺雪”的喜愛上與彼時衆多文人達成了一緻,康熙五年(1666年)早春,歸莊遊覽寒山,曾寫下了《千尺雪》一詩:
高崖峭壁有餘清,澗水松風細細鳴。
排石決流飛瀑洩,松聲更不敵泉聲。
千尺雪 圖片來源《南巡盛典圖錄》
此外,寒山别墅還辟有紫蚬澗、綠雲樓、飛魚峽、馳煙驿、澄懷堂、清晖樓等景觀,此處還有盤陀、空空、化城、法螺諸庵,這裡不再一一贅言。趙宧光與陸卿子就像一對神仙眷侶一般居住于此,著書立說,吟唱歌賦,偶爾還會荷鋤理荒穢,生活惬意而又美好。對于趙宧光而言,能得此地營建寒山别墅固然是一件美事,但如果沒有其妻陸卿子的相伴,這份樂趣也會少了許多。陸卿子其父乃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進士,自稱為文徵明弟子,工于書畫,善詩文。在其父的熏陶下,陸卿子亦是一位才女,不僅在生活與趙宧光互相扶持,在詩詞歌賦方面甚至還略勝趙宧光一籌。
趙宧光與陸卿子在寒山别墅内閑居多有題詠,陸卿子有組詩名為《寒山閑居即事》,其中一首道:
閉門聊自适,陋巷薜蘿深。
柳色啼春鳥,波光澹夕陽。
落花閑覆地,空霭靜依林。
若問幽栖意,床頭有素琴。
相比之下,趙宧光所寫的生活詩就顯得略遜一籌了,其有《柴門》一首:
編荊可當門,疊石能為牆。
青山露牆上,野花牆下香。
趙詩完全沒有陸詩那般用詞講究,意境高遠。但于兩人的詩詞中同樣都透露出了寒山生活的超然閑适,奈何鬥轉星移,就算是趙宧光與陸卿子親手營建的寒山别墅,起初尚能由趙氏後人執掌,但經曆了幾代人的輾轉之後,也終歸是易主他人。愁予
【本文原發吳文化博物館微信公衆号,經授權轉載】
校對 陶善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