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城護城河進行拓寬疏浚,不足100米的地方拓寬至100米,貫通古城河道,并與東孟河道相連接,形成暢通的城内排水體系,極大提高城區防洪排澇能力,避免類似今年的洪澇災害發生。......完善古城内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打通古城護城河、玉帶河水系,進行文化旅遊開發。對城區内各個文物點進行保護性建設,打造成為新的旅遊地标。”
這無疑是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呀,為了這一天,古城等了多久?古城人又盼了多久?很多時候,當我一踩響它虛弱的心跳,我真擔心它快要撐不住了。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古城夢啊,承載着幾代衛輝人無限眷戀的記憶和憧憬。
那承載着幾代衛輝人的古城夢啊
□屠夫一刀
我一向認為,對于曆史文化遺産,重在精神層面的繼承,而不在形式上。但這并不等于說,曆史遺留下來的一些美好的東西就不需要打撈了,那些有着強大精神生命力的曆史财富因為不夠現代便可以抛棄了,恰恰相反。不能一吆喝與國際接軌,西方的東西便都是好的,就盲目的跟在人家屁股後面學,那樣你永遠追不上,反而把自己本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文化自信丢了,這就很麻煩。
我甚至更固執的認為,對于任何一座城市而言,一旦缺失了必需的曆史内涵和文化積澱,即使它再多麼奢華,也是沒有深厚根基的,而這種根基就是它從曆史奔向未來的内在力量。今天的繁榮隻是一種實力,昨日的輝煌才是一種文化,而且是大文化。試想,那些樓房即使蓋得再排場,再現代,又怎能超得過古城牆的曆史标高?再想,如果我們的居住之地一旦成了無曆史的空殼,那我們還有何臉面整天把曆史文化名城挂在嘴邊?這就好像一個人,如果沒有必需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品位,它無論嘴上再能說會道,身上再都是名牌,脖子上的項鍊再金光閃閃,那也是蒼白和膚淺的。
我們居住的衛輝市是目前新鄉市唯一的省級曆史文化名城。這決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因為我們的曆史文化遺産太多了,誰叫我們曾經是有着悠久曆史的衛輝府呢?再不保護,我真擔心将來人們會在自己的家門口迷路。試想,如果所有的文化記憶都被建設開發的推土機鏟平,滿眼全是鋼筋混凝土的森林,原有的古城個性和特點都消失殆盡,我們這些享受着現代生活的人肯定會找不到北了。
再說了人家也都在搞,遠的像大名府、正定府,近的如開封府、彰德府、歸德府,就連滑縣、淇縣、浚縣都走在我們前面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别無選擇。
好在曆屆衛輝市委、市政府對衛輝古城項目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和汗水,聘請了高水平的城市運營咨詢機構做了衛輝古城項目發展可行性研究報告,對衛輝古城的開發保護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且給予了準确定位,古城内多處名勝古迹得以保護和修繕,我們充滿信心期待着等不了多久,古城原有的自然曆史風貌将得到恢複,再現古城古樸而典雅的昔日神采指日可待。
近日,欣聞總投資186億元的衛輝市災後重建重大項目——衛輝市古城護城河及周邊區域災後重建項目已經正式啟動,“完善古城内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打通古城護城河、玉帶河水系,進行文化旅遊開發”。這無疑是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呀,為了這一天,古城等了多久?古城人又盼了多久?很多時候,當我一踩響它虛弱的心跳,我真擔心它快要撐不住了。
屈指算來,衛輝古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最早的城牆始築于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34年)。汲地在夏朝時屬冀州,商纣時為京畿牧野之地。武王伐纣曾在今古城區陳兵築陣,古稱陳城和汲邑。漢高帝二年開始設縣,此後,或為州治、郡治、路治,或為府治和道治,曆為名邑重鎮,且建制齊全,沿革連續,文脈相承,底蘊豐厚。最早的舊城牆是土牆,後不斷修葺改進,在中間一米多厚的夯土上,又裡外各砌了加固青磚,最高的時候達8米之多,寬兩丈五,周長八裡零三十步,上有瞭望樓30座,警戒鋪30座。四城門更是威儀不凡,東曰賓陽門(今玉帶河北向東路口處),南曰迎薰門(今畜牧局門前處),西曰眺行門(今西門橋東側),北曰拱極門(今北關村西小石橋處)。千百年來,古城遭遇了多次的兵禍和水災,而城廓、護城河、内城牆構成三道牢固的防線,保護古城人躲過一次次劫難。
不得不說,我們的先人太智慧了,按五行八卦建造的古城,外圓内方,城内地勢狀如龜背,中高邊低,逢陰雨天氣,雨水不用下水道即可自動流入護城河。大大小小的古街道呈棋盤式平面格局,縱橫交錯,氣脈相通,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風水原則中"氣場″的凝聚與回護。 古城不僅曆史淵源久遠,文化積澱也十分厚重。文教之風的養成,其源頭要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孔子莅衛擊磬,這是一條清晰而正宗的文化之源,給古城帶來了充沛的精神滋潤。富教樓、貢院,文昌宮、文廟,經正書舍、淇泉書院,其文脈和氣度延續至今,依然散發出光彩奪目的文化光芒。鎮國塔、望京樓,巍巍高聳;城隍廟、藥王廟、太一廟、甯境寺,各領風騷;徐家祠堂雕梁畫棟,陀羅尼經幢巧奪天工。試想,在如此之小的區域内分布着如此之多的文物古迹,休說在豫北獨一無二,放到整個中原都屬罕見。
非常可惜的是,在後來一次次的"革命"和"舊城改造"中,大批優秀的傳統古建築被蕩滌一平,許多含金量極高的曆史闆塊被漸次抹去,緻使古城文脈中斷,魅力不再,元氣大傷,優勢全無。
入夜,你會發現,古城是睡在水上的,護城河、玉帶河便是古城的床,無數次,我與南棗園一道為古城守夜,也隻有我知道,打着鼾聲的古城,民族味兒和人情味兒都很濃。别看它老了,看似已習慣了清靜與孤寂,但它的心沒老,它什麼也都不缺,隻缺一聲波光粼粼的呼喚,喚它從沉夢中醒來。
如今,古城醒是醒了,但它多少還有點茫然。我知道它在憂心什麼,其實這也是我的心事。對于老城的保護和修複,我舉雙手贊成,但我不希望把它最後都建成遺址公園,都建成旅遊景點,屆時四座城門都挂上售票處的牌子,古城隻是商家手掌上的一個玩具。如果那樣的話,還不如不折騰呢。我一直在想,對古城的保護與開發,要從真正的生命意義上去關懷,它不應該是一個城市的商業資源和招牌,而應該是讓老百姓引以為榮的文化建構,是一個地方獨特的文化審美,應該讓這裡的居民體會到自豪感和有根有源,這才是最重要的。古城的魅力恰恰是它的原汁原味和市井生活,比如說故宮,它隻是一個象征性的建築符号,并不代表北京真正的文化,真正代表北京文化的,恰恰是那些四合院和胡同所組成的曆史老街。古城同樣如此。怕就怕商業開發時有人急于把投資通過商業運作掙回來,而不把那些曆史街區當回事兒,弄來弄去,古城看上去成了新城,曆史的感覺沒有了,也就等于沒有了靈魂。
還是那句話,既然要保護,首先要保護它的價值,用大國工匠之心去規劃、設計、建造它,使每一個再現的建築細節,都打上衛輝印記,留下衛輝标簽,都成為古城衛輝的标志,經得起時間和科學的驗證與品評。
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古城夢啊,承載着幾代衛輝人無限眷戀的記憶和憧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