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則仕,作為一個讀書人,寒窗苦讀幾十載,隻為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幾乎是每個讀書人的人生必走之路,範進便是這樣一個以考取功名為畢生追求的書生。
我國科舉考試的考試内容一直處于變化之中,唐朝時期較為完備:從文字、算術、法律等方面都有涉及,武則天時期還增加了武狀元的考試。明清時期統治者為了進一步的加強自己的統治,規定符合自己統治理念的“聖賢書”,提倡“八股文”,讀書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進入了死讀書的畸形教育中。正是由于朝廷這種畸形的奴化教育,才造就了像範進這樣迂腐維諾的的讀書人的大量存在。
科舉考試是古代為數不多的較為公平的選拔官員的措施,為了保證其公平性,古代的科舉考試較為規範。考生進入考場前,會進行人身搜查,領取試卷後進入獨立的房間,在考試期間不允許走動。考試完成後将考生試卷統一裝訂,将個人信息封存,并由專人将考生試卷進行統一謄寫,密封後交給相關專業人員進行審閱。雖然制度較為完善,但是古代是封建社會,屬于“人治”社會,雖有制度,但是隻為參考。
範進能夠中舉,皆因主考官是有着和他同樣經曆的周進,周進看到範進年過半百仍然執着于功名,出于同情而讓他得中秀才。在他得中秀才考取舉人時,恰好當時交卷的人不多,主考官周進無所事事,對他的答案進行再三閱讀,才看出其答案的精彩,因此他幸運的得中舉人。從範進中舉的過程來看,範進中舉固然與他個人的堅持有關,但是更多的是幸運的成分在裡面。
從古代科舉的錄取率方面來說,考取秀才相當于現在考取到國内雙一流的高校。考中舉人相當于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這樣的國内名校。并且古代的考試三年一考,也就是說三年一個省才有百十來人被錄取為舉人。範進從少年的時候開始參加科舉考試,連考20多次,到54歲仍然沒有考中。從黑發少年到遲暮老人,可見科舉考試的艱難。因此範進得中舉人後瘋癫失常也就不難理解了。
古代書生考取秀才取得的是榮譽,除了某些政治特權外并沒有太大的現實利益。而成為舉人後就意味着具有了做官的資格,從政治、經濟等方面都可以獲得現實利益,因此考中舉人對于普通百姓而言是“鯉魚躍龍門”式的跨越。在範進未中舉前,他隻是個默默無聞的可憐老書生,家徒四壁,無人問津,偶有拜訪者,也隻是個對他百般辱罵的嶽父。
而在他高中舉人後,鄰居熱情來訪,嶽父畢恭畢敬,更有地方鄉紳送來房屋錢财争相結交。從人人唾棄的小人物到前呼後擁的大官人,完全是科舉考中後的現實寫照。
科舉考試制度影響深遠,現在我們的考試仍以科舉考試為參考。而由于古代統治階級的奴性教育,科舉制度也造就了大批像範進這樣的迂腐的書生,這樣的負面影響值得我們思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